正文 望洞庭

從未去過洞庭湖。最早讓我記得洞庭湖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膾炙人口的描寫:「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後來知道「八百里洞庭」在湖南嶽陽市,湖中有山,傳說是湘水之神湘君曾游之地,所以叫「君山」。後來,在詩中邂逅的次數多了,洞庭湖在我心中漸漸豐滿起來。現實中的那個湖倒成了可去可不去的了,根據經驗,想像中十分美好的去處,現實的「比照」往往會起破壞作用。

關於洞庭湖的名句,較早的可能是屈原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到了唐代,洞庭湖和君山成了寫山水的熱門。留下來的有:張說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登岳陽樓》,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賈至《西亭春望》,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若將有關岳陽樓的詩排一個榜,狀元、榜眼、探花恐怕依次是:劉禹錫《望洞庭》、雍陶《題君山》、方干《題君山》。劉禹錫眼中的洞庭是這樣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雍陶則是:「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這兩首都比喻巧妙,將洞庭湖寫成了一幅照眼鮮明、輕靈幽美的畫,再沿著這條路走已經很難超越,於是方干走了另一條路:「曾於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元是昆崙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虛構了自己「遊仙」的經歷,通過人仙對話,揭示了君山神話般的「來歷」。這首詩其實就是說:此景只應天上有,從側面寫出了它的美是多麼令人驚嘆。

然而,最有趣的當屬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之三》:「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一生蹭蹬不遇的李白,這時已到晚年,流放夜郎剛剛遇赦,但對前景生出的最後一次希望很快就破滅了。他來到岳州,遇到正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的族叔李曄,兩人同游洞庭,心情鬱悶可想而知。所以,他眼中的風景完全是人生的投影:那兀立在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就像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總有那些障礙在妨礙他的一舒抱負、一展鵬程,所以他想剗卻君山,讓湘水毫無阻礙地浩蕩奔流,一直入海。依然天真的李白喊出了不滅的心聲:剷除一切障礙、消除一切不平,讓世上一切有才有抱負的人走上平坦寬闊的大道。此前他在《江夏贈韋南陵冰》中也寫道:「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且為吾倒卻鸚鵡洲」,這和「剗卻君山好」抒發的是同樣的憤懣不平之氣。然而,君山不能剷除,鸚鵡洲不能倒卻,正如人生從來不可能「大道如青天」,所以詩人只能借酒澆愁。

美有時是令人哀愁的。「岳陽樓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賈至《西亭春望》)這裡的春心其實是春愁。面對風景,心曠神怡和愁緒滿懷也就是一念之間,或者說,就是一首詩的表裡。

這麼說來,我們在詩里一遍遍重溫或者揣想著的,其實不是洞庭湖,也不是風景,而是不同的人生況味。而這種人生況味,是前人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有時已不能分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