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句能令萬古傳(1)

一讀唐詩,總覺得滿紙珠璣,滿目琳琅,常常忍不住在一些佳句下面畫線,密密加圈。其中的千古名句不勝枚舉,出自一流大詩人之手的自不待言(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成為一流大詩人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不少出自不那麼鼎鼎大名的詩人之手。這些詩人的名字,往往就因為那一兩句名句的永久生命力而成為不朽。

比如初唐的王灣,他的生卒年不詳,詩作大多散失了,《全唐詩》中也僅存其詩十首。但是其中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寫他初到江南看見萬里長江和早春景色。中間兩聯,尤其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將他的名字閃閃發光地鐫刻在了中國詩歌史上。

當時的燕國公張說就十分欣賞這兩句,將它題寫在政事堂上,每每以它作為好詩的典範。直到晚唐,詩人鄭谷還在自編詩集卷末題道:「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了對這兩句詩的無限景慕。這兩句詩氣象闊大,一個「生」,一個「入」動感十足:美麗的海日誕生於黑暗的殘夜中,但終將驅走殘夜的黑暗而給人光明。萌動的春意顯現於殘餘的舊年裡,卻已經入主舊年的殘餘而示人生機。這兩句,絕在構思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煉意鍊句,雖然鏤心雕腎,卻又妙語天成,不見絲毫斧鑿痕迹」(羊春秋《唐詩精華評譯》),妙在寫時節、狀景之中寫出北方人初到江南的驚喜,又充滿了哲學的意味,新舊交替、希望永存,給人韌性的啟示和樂觀的鼓舞。

這樣的詩人還有劉希夷。他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代悲白頭翁》),寫流年似水、紅顏易老,充滿了對人生和生死、時間的深沉感嘆,「花相似」與「人不同」的對比,自然而深刻;「年年歲歲」與「歲歲年年」的迴環反覆,表現了時間的綿逸悠長和大自然的永恆不變,讀起來充滿了音樂性,使這兩句詩更富於藝術魅力。前人有「妙絕一時」的評價,其實傾倒的豈止是一代的讀者!

這兩句凄美婉轉的名句還有著兩個絕不浪漫的傳說。其一是: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也是個詩人,劉希夷剛剛寫完這首詩,還沒等向外界展示,被宋之問讀到了,宋之問因為喜歡詩中的這兩句,苦苦懇求將這兩句詩的著作權讓給他。劉希夷不肯,宋之問勃然大怒,派人用上袋把外甥壓死了。其二是想出這兩句之後,詩人自己也覺得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但覺得生死由命,加上不忍割棄,還是保留了下來,結果一年後,詩人果然被害。(見《大唐新語》、《本事詩》)這些故事未必能信,但都說明了這兩句詩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人們被它感動的程度。

韓翃是中唐「大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名字得以流傳,要歸功於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這是他的《寒食》詩中的第一句。寫寒食時節到處鮮花盛開、春光明媚的景象,若寫「春城處處皆飛花」便落了尋常筆墨,詩人用「無處」、「不」兩次否定來強調,極寫春花之無處不開,春色之無處不染,生機流動,暖意融融,有和風拂面、花光照人之感。前人對他有「意氣清華,才情俱秀,故發調警拔,節奏琅然」的評價,確實非虛。

關於韓翃也有一則軼事。韓翃中進士後多年閑居,已到暮年,有一天半夜,有人敲門敲得很急,開了門,來人祝賀他「新擢駕部郎中,知制誥」。駕部郎中是掌管皇帝車馬的官職,知制誥是負責給皇帝寫詔書布告的官職,這在當時是較為尊貴的職位。韓翃不敢相信,便說:「必無此事,肯定是弄錯了。」堅決不肯接受。當時正好有一個江淮刺史和他同名同姓,中書問皇上把這個官職給哪一個韓翃?皇上(德宗)御筆將「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寫了一遍,然後批「與此韓翃」——就是說:給寫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可見對這首詩的欣賞。這首詩的本意眾說不一,有人認為只是對節令風光的描繪,有人認為是諷刺當時特權階層,有人認為是不滿得志君王對高潔亡靈的褻瀆。但是描寫寒食佳節和春天景象,意象之美,情韻之豐,誦之唇齒生香,有沒有深意倒顯得不那麼要緊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