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不朽的牢騷

孔聖人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以這個可以那個,但是我們的先人可不管那麼多。所謂不平則鳴,所謂忍無可忍,那些民諺、民謠、童謠、民歌里,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怨氣衝天或者咬牙切齒的聲音。

有的牢騷是關乎個人命運的。比如先秦時的《琴歌》:「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這首歌的背景是這樣的:「百里奚為秦相。堂上樂作,所賃浣婦自言知音,因撫弦而歌。問之,乃故妻也。」這位被遺忘了的糟糠之妻,真是毫不留情:「百里奚啊,你這個忘恩負義的窮小子!想當初,你出去找工作那天,我宰了抱窩的老母雞,我把門閂當柴禾燒了給你燉雞吃;今天你當了大幹部,你都忘了嗎?你都忘了嗎?我把你個百呀么百里奚……」(詩人、作家周濤版譯文),比起宮裡遮遮掩掩、強作溫婉的《怨歌行》的「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班婕妤)之類,實在要痛快淋漓得多。《飯牛歌》則是懷才不遇的牢騷:「……粗布衣兮縕縷,時不遇兮堯舜主。牛兮努力食細草,大臣在爾側,吾當與汝適楚國。」守著牛,卻已自封大臣,難怪齊桓公聽了說:「這不是一般人啊!」馬上將他帶回去,委以重任。

也有為別人打抱不平的。《忼慷歌》:「貪吏而不可為而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楚相孫叔敖盡忠廉潔,死後沒有家產,其子貧困到了砍柴為生的地步,優孟同情他,就扮演孫叔敖在楚王面前唱了這首歌,使孫叔敖之子得以「落實政策」。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既是深刻的經驗,也是飽含血淚的牢騷。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古諺古語》)為了滿足朝廷的欲求,下面的官吏什麼干不出來?老百姓要遭受的驚擾、苦難,又怎麼能說得完?

「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綬若若耶。」(《牢石歌》)這是漢元帝時的民歌,諷刺宦官石顯、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依附者都得到官位的官場腐敗。

《逐彈丸》只有六個字:「苦饑寒,逐彈丸。」當時有個叫韓嫣的人喜歡打彈弓,居然用金子做彈丸。京城裡那些饑寒交迫的孩子,就跟著韓嫣,到處追逐他打出去的彈丸。貧富懸殊,一至於此!

「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灶下養》)看看被封官授爵的都是什麼人,不是燒火做飯的,就是殺豬宰羊的,這是《東觀漢記》中記載的當時的「幹部選拔標準」和百姓的不滿。

最驚心動魄的是這首《順帝時京都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君子遭殃,小人得勢,十二字道盡當時社會的黑暗,令人不寒而慄。

《桓帝初小麥童謠》則痛苦地訴說了青壯勞力都去征戰,糧食無人收割的情景:「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置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鼓嚨胡,就是不敢公開說,私下嘀咕的樣子。(後來彭德懷的「我為人民鼓與呼」,就是從這裡化出,彭德懷將吞吞吐吐變成大聲疾呼,是將軍本色使然。)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桓靈時童謠》)秀才沒文化,孝廉不孝順,各種本應引領社會風氣的「先進標兵」都名不副實,成了讓人齒冷的絕大諷刺,社會現狀可想而知。

所謂「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史》)確實是真理,但「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史照通鑒疏引諺》)則未必完全正確,其實,有民怨是正常的,民怨沸騰才不正常;聽到民怨不可怕,聽不到民怨才真正可怕,一旦人人緘口不談國事,只能「道路以目」——就是魯迅先生所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境地了。

考察歷代的民怨,不但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矛盾,風俗人情,還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價值取向。甚至可以看出當權者的政績,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如果百姓在抱怨賞梅時太擠了,那麼他們一定是吃飽穿暖了的,不用說,世道也一定是太平的。這種抱怨,豈不是讚美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