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毒記

一位新嫁娘,在成婚的第二天,絕早起床梳妝,等待天亮好去拜見公婆。她梳妝完了,因為不知道能不能讓公婆喜歡而心中忐忑,就低聲問丈夫:我的眉毛畫得入不入時?古代風俗,第一天晚上結婚,第二天清早新婦才拜見公婆。

但是,標題、題注、註解、賞析文章里卻撲了一個空。不會吧?又翻了其他幾個版本,都只是慢條斯理地介紹新娘入門三天下廚的風俗,還有這個新娘的聰明,沒有我認定埋伏在後面的可疑身影。

習慣了這樣的弦外之音,再讀其他詩,就不自覺地開始「破譯」起來。有一天我發現了「疑似」的一首,可巧也是寫新嫁娘的唐詩:

作為玩這套把戲的前輩高手,張籍當然心領神會。他馬上寫了一首答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這才知道,穿鑿附會、強作解釋是一種毒,我已經不知不覺地中毒了。這回,星星就是那個星星,月亮就是那個月亮,新嫁娘真的就是新嫁娘。我很高興我錯了。

這首詩有另一個題目,叫作《閨意獻張水部》。所謂閨意,可說是刻畫得很細緻生動了,那麼「上張水部」或「獻張水部」所為何來?原來這位張水部不是別人,正是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唐代科舉有一種風氣,叫作「溫卷」,就是應試的人將自己的作品送交有地位的名人,希望得到指點、賞識,並通過他們的傳揚、推舉,有利於自己的考取。這首詩,就是朱慶餘呈獻給張籍的「溫卷」之作,真正的意思是:就要考試了,我就像一個馬上要見公婆的新嫁娘那樣,充滿期待又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才學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賞,先請教一下:您看我這樣行不行呢?——由於讀書人應試和女子出嫁都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那種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有相似之處,所以這首詩將新嫁娘的神態細緻畫出,也就巧妙傳達了自己的心聲。

到了《節婦吟》,再不情願也終於知道,不能一廂情願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許多優美感人的詩都是抒發非常世俗的感情的。在接受了這樣多少有點掃興的事實之後,我覺得那些留下明確線索的作者是仁慈的,因為不會讓人在很正常的誤讀之後才發現真相,無處安置那一片錯誤的感動。

我馬上自動開始破譯代碼:新嫁娘是作者自己,那個「姑」(婆婆)是能決定他前途命運的人,不是考官就是上司,那麼這個小姑肯定是一個最了解這個領導的人,是他身邊的人,是好友?是弟子?還是秘書一類的人?這肯定也是一首探口氣、測風向的詩。

三日入廚房,洗手做羹湯。

比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