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元四年,是讓後世津津樂道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對大明的崛起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先是年初傳來了滅金的好消息,從而使大明的東北方不再有外患。而後又與蒙古進行了和談,北邊的情況也緩和了下來,不久後更是傳來蒙古草原上諸部之間相互征伐的消息,民間有傳言這也是朝廷所為,使得犯大明邊境的一些部落都受到了重創。
而讓百姓們更感興趣的是大明對外態度的一次改變,以往那些來了就能得到善待,而且還能帶走許多財物的各國使節這次卻被弄了個灰頭土臉。本來百姓對連自己都吃不飽,國家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強調天朝上國威風的行為就很不以為然了,現在朝廷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委實讓百姓們又驚又喜。
當然,也有對此很看不慣心理的。那些不必為生計發愁,一心只沉浸在天朝上國迷夢裡的腐儒們在得知此事後連連嘆息人心不古,這分明就是大明衰敗之徵兆。在他們看來,國家就應該在左近小國表面的感恩戴德之下拿出原來可以給百姓的錢去做一些面子工程,否則就是讓人嘆惋的事情。
面對著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言論,唐楓只是不屑地啐了一口,便將之丟到了一邊。清談最是誤國,這些不知民間疾苦的人根本就沒有資格對朝廷的政策提什麼看法,因為他們不配。當然,他也不會因此而降罪於那些人,只是留上了心,不會讓這些人成為官員而已。
在外部的敵人已經完全被消滅,而大明內部也安穩下來之後,唐楓的目光就落在了其他方面上了。他知道現在的大明還有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事情都是靠著自己的鐵腕手段強行推動著的,若是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自己就會步許多前輩的後塵了。
歷史上,改革之人多是才幹之士,但真能成功,且在身後依然有人奉行不悖的卻很少,或許只有商鞅等寥寥幾人而已。至於大多數的,則是如王安石等一般,在他在任時一切都好說,可一旦當他們從位置上退下來,或是死後,一切就會變回原來,即便是當朝的張居正這樣的猛人,最終也是落得這樣的下場。
要想不出現這樣的悲劇,唐楓知道自己必須要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現在自己還年輕,就應該趁著年輕多提拔些有新思維的人出來。其實大明後期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至少不會如前期和滿清時那樣禁錮百姓的思維,所以他要從中找出幫手不是什麼難事。不過有一點卻讓他很是為難,那就是能當上官的在這一點上必然與他有著衝突,至少很少有人能夠認同他的一些改革的方案,這樣一來他就需要讓一些肯支持他的人走上仕途了。
大明的官員來歷只有兩方面,少數是靠著祖上的功勞,因門蔭而為官,不過這些人並不能擔當什麼重要的位置,說白了就是朝廷出錢養著的米蟲而已。而大多數做事的,則是通過科舉正途走上來的官員。而這些科舉上來的官員都是深受儒家思想洗腦的人,講究的是法先王之禮,今不如古,自然對唐楓這樣的改革之見大不以為然了。
所以一開始,唐楓想到了改變官員進入的方式,也就是讓其他方法代替科舉,從而找來能夠幫自己的人,可是在一番細想和其他人的對話之後,他還是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他明白了,一旦自己真這麼乾的話,立刻就會被人推翻,即便手裡握著兵權也是無法與滿天下的人為敵的。
自從隋唐以來,科舉制就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了,無論換了什麼人做皇帝,都會將這種制度給推行下去,因為這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所在。只有這條路,才能使寒門子弟有著向上前進的希望,大家都認準了這一點,若是突然罷了它的話,其反彈就不是唐楓能承受的。
而且在細想之後,唐楓也發現科舉制弊端再大,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至少它很公平。除了個別居心不良的人會舞弊之外,它能公平地選出最有學問的人來治理這個國家。其實真要說起來的話,他自己想到的什麼公務員考試只會比它更不公平,因為公務員考試有著太強的主觀性。有時候外國的,後世的經驗未必就一定適合本國的,現在的國情。
不過唐楓還是打算由科舉入手,只是不是全盤否定,放棄用這個方式取官,而是改變科舉考試的方式。自朱元璋取下大明天下之後,為了便於統治,雖然依舊行的科舉,卻改變了它的方式,那就是八股取士。這顯然就大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使他們的知識和修養無法真正得到開發。雖然短時間裡看對大明的統治很是有利,可在二百年後的今天,這卻已經大大地阻礙了民族的進步。所以要想國家發展,這一點是必須要改變的。
當然,大明的科舉考試也不是光有八股作文而已,也是有著策論的,只是這一點相對來說很不起眼,眾多的考生也只盯著八股看,只知道背那四書五經。可實際一個官員的能力卻是體現在策問上的,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實在是讓人很無奈。
通過與一些有識之士的談論之後,唐楓終於是抓到了這一點突破口,他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這樣一來,既能如自己所想的提拔出更有能力的官員來為大明的振興盡一分心力,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原來的利益集團,使他們不至於橫下一條心來與自己作對。
想到了就干,唐楓深明時不我待的說法,當即就在朝堂之上提出了這個辦法。因為他知道,雖然大明現在沒有了外敵,但那只是暫時的。隨著西方國家的不斷壯大和崛起,有朝一日,他們還是會象歷史上的一般侵略到中華民族的頭上來。我們想要不被欺侮,甚至是主動出擊,就需要跟他們一樣地發展。而有著數年千文明底蘊的中華民族,一旦真的加大了前進的步伐,就不是那些才剛剛脫離茹毛飲血的蠻夷之邦所能比的。但這一切卻必須先要以改革作為前提。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唐楓在朝會上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立刻就遭到了眾多官員的反對。雖然現在他已經控制了朝政,但在這件事情上,肯附和他的卻還是極少的。因為這科舉乃是立國之本,是讀書人心目中神聖不可動搖的所在,比自己的性命更是重要,豈能說改就改?即便有那首鼠兩端的人,也怕自己生後擔負罵名而不敢支持唐楓了。
這下唐楓就有些為難了,他可以用強使眾人不敢反對自己,可這科舉考試的閱卷還是在這些官員手裡的,若他們不肯合作,即便真推行了,他們也有的是手段陽奉陰違。唐楓總不能自己去改那些卷子吧,即便他真這麼做了,成千上萬的卷子也不是他一個人能看得過來的。但唐楓又不想放棄這個想法,只得放平了心態和這些人爭論。
「各位為何一定要堅持八股取士呢?各位都是有見識的人,難道看不出來這種手段只會讓讀書人所知更少嗎?」唐楓苦口婆心地說道。
換來的卻是一片沉寂,大家其實也知道這一點弊端,可是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說什麼都不想就這樣改變了,這或許是一種報復心理吧。不過這個理由是無法說出口的,便有人道:「國公看到的只是八股的不足,其實八股也有其成功的一面。曾有人言,只要八股做得好,那什麼文章再其手都不再困難了,那是要詩有詩,要賦有賦,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只有這八股才能從萬千的讀書人中選出那最適合的。」
唐楓聞得這樣的理由,便是一陣苦笑:「這道理本公自然是明白的,我也曾是進士出身。但各位想過沒有,這會寫八股,文章做得好,與那可以當個好官可沒有必然的聯繫哪。反倒是策論,才是為官者本事的體現,你們怎麼就只看重寫文章而不重為官的本事呢?」
見眾人一時都不說話,唐楓便又繼續說道:「各位可曾聽過這麼一首說那八股誤人子弟的詩了:『讀書人,最不濟,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了欺人技。看了半部講章,記了三十擬題,狀元塞在荷包里。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這說的便是八股之弊所在了,各位難道真不明白嗎?」
眾人聞得此詩都是面上一呆,什麼時候居然有如此一針見血地批判八股的詩了,自己可從不曾聽說過啊。其實這也是唐楓有所不知了,此詩並不是明朝的產物,而是後來的清朝,一個名叫徐大椿醫生所作,不想現在卻被他拿來當作了理據了。
不過這幾句詩卻正正切中了八股的痛處所在,許多在場的官員也不禁想起了以前,自己尚在寒窗苦讀的時候,也果然是如詩中所寫的一般,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少有涉獵其他。而在做了官後,他們才發現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付政務,那就只有邊當官邊學了。現在想來,若是當初能夠多涉獵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或許自己的仕途就能更上層樓了。
唐楓見他們有了深思的表情,就繼續道:「其實本公也沒有全盤否定了八股取士的意思,只是想在此基礎上增高那策論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既不會誤了那些寒窗苦讀的士子們的前程,也能更好地從中選拔出對我大明最為有利的人才,你們怎麼就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