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唐楓在遼東得悉了孫承宗被罷職,而想著法子穩定遼東眾將領的情緒的時候,京城裡的閹黨眾人也在忙著,他們在忙著找出一個能夠替代孫承宗坐上遼東經略位置的人。
對此時唐楓在遼東的情況,他們知道的並不多,只以為他作為監軍在守軍中有了一定的威信,但是卻不知道他甚得孫承宗的器重,所以他們在挑選人選的時候直接就將唐楓個忽略了。畢竟他還年輕,到了遼東時日尚短,根基不固,而且品階上也不足夠,當然不可能鎮得住那些個驕兵悍將了。這樣一來,朝廷就必須得派遣一名夠分量的人去遼東主持大局了。
雖然如今朝廷里閹黨幾乎可以做到一手遮天了,但是他們這些人對軍事知道的卻不多,所以兵部是唯一一個還能保持著自己見解的衙門。現在孫承宗跟著東林黨一起倒了,魏忠賢就想把手伸向兵部,只有將軍權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上時,他才能完全控制整個天下。而這次遼東經略的位置就是一個大好的機會,那裡可有著大明朝最精銳的十多萬人馬呢。
但是現在問題又擺到了他們面前,那就是他們找不到一個可以真正取代孫承宗的人,雖然這些閹黨之人算計人很有一套,對付孫承宗也是毫不猶豫,但自知之名卻還是有的,讓他們去遼東鎮守,先不提能不能讓那些孫承宗的舊部心服,若是女真人真的來攻,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應付。
幾日下來,人選是定了一個又一個,但是最終卻還是能下結論。終於有人提出了不滿,以遼東之地很是重要,不可長期無人主持大局的言辭不斷地給皇上上疏,請求早定遼東經略的新人選。天啟雖然醉心於工藝事業,但是在這個事關家國天下的大事之上卻也不敢馬虎,他立刻就將魏忠賢、顧秉謙等重臣叫到了自己跟前,命他們儘快選出一個人來。
接了旨意的魏忠賢不敢怠慢,立刻就將他的那些黨羽全部召集了起來,共謀對策。
魏府的大堂上,坐滿了朝中的新貴,他們都是最早跟著魏忠賢的人,如今閹黨已經上位了,他們的地位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個個都在六部之中擔著不小的差事。因為天氣逐漸地炎熱了起來,堂上便放上了消暑的冰塊,饒是如此,因為想到此事過於重大,還是有不少人不斷地流著汗。
慢慢地品著極品的龍井茶,魏忠賢並不急著發話,而是示意讓顧秉謙先開口。隨著手中所握之權越來越大,他的做派也越發的大了,即便是在自己的親信面前,他也顯出了讓人捉摸不透的一面。顧秉謙如今作為內閣的首輔,身份上是足夠主持這次的討論了。
微一咳嗽,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身上之後,顧秉謙才道:「聖上已經下了旨意了,六月之前新的遼東經略的位置就要定下來。你們便來說說,這人選究竟誰合適一些?」
眾人一陣交頭接耳,但是卻沒有一個定論。朝中通兵事的人是還有不少,但是他們卻並非真正的閹黨中人,甚至以前還與這裡的某些人有些過節,無論什麼人去了遼東大家都不會滿意。在議論了良久之後,才有一人說道:「公公,大人,我以為也無須在朝中另找他人了,如今身在遼東的監軍唐楓就很合適。」雖然唐楓去遼東時還很是保密的,但現在這個秘密已經無所謂了,所以閹黨中人都知道他是受命前往遼東的,現在還站穩了腳跟。
不想這人的話才剛一落,崔呈秀就搖頭了:「此人無論是身份還是資歷、年紀都還不足以擔當如此重任。雖然現在看來他在遼東站住了腳,但是那些將領又豈會服他?而且那孫承宗在他到了遼東不久之後便被革職了,若好所那些將領不起任何一點疑心那是不可能的。現在若讓他取而代之的話,就是直接告訴他們唐楓乃是我們安排了去對付孫承宗的,這反而會惹來那些武人的不滿。所以此人只可留在遼東為助理,不能擔當遼東經略之職。」
他的話倒也有著幾分道理,所以那提出建議的人也沒了反駁的意思,當然以崔呈秀在閹黨中的地位,這麼一個小人物也是不敢頂撞他的。一邊那幾名閹黨的骨幹卻是看了崔呈秀一眼,露出了一絲瞭然的笑意。其實崔呈秀這話聽來雖然是從大局出發,甚至還考慮了唐楓,但在知情者的眼裡他這麼做最主要的還是不想唐楓出頭。如果唐楓真的坐上了遼東經略的位置,他對自己這些人的威脅可就太大了,所以一定不能讓他手握大權。
魏忠賢在之前,因為皇帝的旨意的逼迫他也想著就近讓唐楓坐上遼東經略這個位置算了,但現在一聽崔呈秀的說話,他又覺得這的確是個問題,便將之前的打算取消了。但是這個最現成的人選一去掉,其他人就沒了更好的主意了,他們總不能說出一個和閹黨無關的人出來吧,這樣一來,閹黨費盡心力除去孫承宗不是白做了嗎?
這時有人又提出道:「田指揮使,許僉事,還有孫大人,楊大人和崔大人,你們五人可都是武人出身,何不就由你們其中的一兩人去到遼東吧。這樣一來,遼東的十多萬人馬就直接掌控在公公的手上了。各位不知這法子如何?」
周圍那些已經沒了主意的人都紛紛點頭附和,這的確是沒有辦法下的辦法。他剛才提到的五個人便是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和崔應元,他們的確都是武人出身,被人稱為五彪,專為魏忠賢以武力收拾人。但是他們五人不過是有些匹夫之勇罷了,若讓他們帶兵卻是沒有那本事的。而且他們幾人可不想在這個時候遠離魏公公,去那既苦且危險的地方做勞什子的經略,所以都推辭了,連說自己不會帶兵。
這點上,顧秉謙和魏忠賢也是知道的,而且他們也離不了這幾人的幫助,所以這個方案也被排除了。這樣一來事情又無法繼續了,閹黨中有能力的人本來就不多,而且他們都不想冒這個險,這遼東經略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卻又不甘。
這時,一直在旁思索的魏廣微提出了一個適當的人選:「公公,我以為有一人或可擔此重任,而且此人之前還做過遼東巡撫,對遼東的情況比之旁人要了解得更為透徹一些。」
魏忠賢一呆,當他還在想著此人是誰的時候,崔呈秀已經撫掌道:「不錯不錯,此人確是最為適當的人選了。王化貞他為了保命已經成了我們中人,而且在多年前他還守住了廣寧,使得女真人無法南下。而且在遼東他也有一些舊部,總比別人要好上一些。」
「可是……大人,這王化貞在天啟二年時可是丟了廣寧城的,差點就要開刀問斬,若是現在又讓他去的話,只怕有人會不服啊。」有人不無擔心地說道。
「這一點並無大礙。人孰無過,只要過而能改便是好的。這世上並無常勝不敗的將軍,他王化貞自然也不能例外了。而且之前廣寧之失其過也不在他,而在熊廷弼,如今熊已伏法,我們就該為王化貞平反了。」魏廣微不慌不忙地說道。
這話聽進魏忠賢的耳中,他那本來有些耷拉下來的眉毛猛然一聳,他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閹黨就是靠著熊廷弼一事才開始將東林黨人逐漸除掉的。之後熊廷弼背下了一切罪責,那本來與他對立的王化貞自然就是沒有過錯的了,既然錯在熊廷弼和東林黨那一干人等,那他們和王化貞自然是受牽連的了。現在將王化貞重新提拔為這遼東經略既可以在側面重新確定這一既成的事實,又能拉攏一個助力,他魏公公又何樂不為呢?所以在看了一眼眾人的反應後,魏忠賢下了最後的結論:「此人甚為合適,就讓他取代孫承宗為新的遼東經略吧。諸位明日便可聯名上疏請聖上下旨任王化貞為遼東經略!」
雖然有些人的心裡對這個人選依然充滿了懷疑,但是魏公公都作了決定了,他們自然不會無知到去反駁魏公公,於是所有人都答應了下來。
對這個人選問題,朱由校只是關心有沒有人及時去,而不是什麼人去。既然自己最信任的魏公公和滿朝的文武都認為王化貞適合,他便立刻下了旨意,讓已經從獄中回家的王化貞任遼東經略之職,即刻前往遼東署理一切。不過因為王化貞有著前次丟失的失誤,所以此次的遼東經略只是暫代,要等他立了功後方才能考慮真讓他徹底接管遼東。
已經回到老家山東諸城,準備就此終老的王化貞在接到這聖旨時大為吃驚,但隨後又大喜過望,他知道自己之前為了自保而幫著閹黨對付東林黨的一些舉動終於讓自己得到了好處。雖然只是暫代的遼東經略,但對於他這個以為一生就此過去的人來說卻是天大的喜事了。為了體現出自己的忠於國事,以及對朝中保舉之人的尊重,他在接到任命和旨意的第二天就離開了家門,只帶了三名僕從徑直往京城而去,他得去多謝魏公公的抬舉。
不想他才到半路之上,魏忠賢便遣人對他作出了吩咐,他不同進京謝恩了,直接前往遼東任職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