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孤獨 溝通、隔膜和關愛

人與人之間有隔膜是正常的現象,沒有隔膜倒是例外。所謂隔膜,是指溝通有障礙。因此,感覺到隔膜,前提是有溝通的願望,我們對那些自己不曾想到要與之溝通的人是不會感覺到隔膜的。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因為發現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當然是在我們內心非常在乎那個人、非常在乎彼此的關係的時候。這就是在愛情和親密的私人友誼中發生的情況。這時候我們不但有強烈的溝通願望,而且往往自以為已經有了溝通的事實,可是突然,不和諧音出現了,也許是對方的一句話使我們感覺不是滋味,也許是對方的一個行為使我們受了傷害,裂痕出現了。昨天我們越是感覺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們疼痛,我們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銳鮮明。

排除掉那種純粹因為誤會產生的齟齬不說,這種親密者之間的隔膜感緣何而生?我認為只有一個答案,就是隔膜本來就存在著,只是現在才被發現了而已。這有兩種情形。其一是原來的溝通基本上是錯覺,實際上彼此心靈的差距非常大,大到完全不足以成為情人和朋友,而現在不過是因了某種刺激,原來閉著的眼睛一下子睜開了。作為當事人,這時候必定會感到異常的失望和沮喪,但我認為不必太惋惜,唯一令人惋惜的是你曾經為之浪費了寶貴的感情和光陰。只要你的確認清了巨大隔膜的存在,就千萬不要試圖去挽救什麼,那樣只會造成更大的浪費。當然,也用不著從此成為仇人,再大的隔膜也構不成敵對。相反,如果有一方偏不肯正視事實,仍然強求一種親密的關係,倒很可能在對方的心中激起厭惡,在自己的心中激起仇恨。

另一種情形是隨著彼此了解的深入,原來隱藏著的某些不大不小的差距顯露出來了。這並不表明原來的溝通是誤解,應該說溝通基本上是事實,但是,與此並存的還有另外一個事實,便是:因為人類心靈的個別性和複雜性,溝通必然是有限度的。既然如此,任何一種交往要繼續下去,就必須是能夠包容隔膜的。首先,高質量的交往應該是心靈最深層次的相通,同時對那些不能溝通的方面互相予以尊重。其次,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即使無法有深層的溝通,也未必意味著不能在一起相處。博大精深如歌德,不是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比較平庸的克里斯蒂娜基本上相安無事,彼此廝守了一輩子嗎?當然,歌德一生中不乏深層的溝通,例如與席勒,與貝蒂娜,以及通過他的作品而與一切潛在的知音。歌德顯然懂得,居家過日子與精神交流是兩回事,隔膜的存在並不妨礙日常生活。你可以說他具備智者的胸懷,也可以說他具備凡人的常識。與歌德相反,荷爾德林用純粹精神的尺度衡量世俗的人際關係,感覺到的是與整個外部世界的不可穿透的隔膜,結果在自閉中度過了凄涼的一生。

現在人們提倡關愛,我當然贊成。我想提醒的是,不要企圖用關愛去消除一切隔膜,這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會使關愛蛻變為精神強暴。在我看來,一種關愛不論來自何方,它越是不帶精神上的要求,就越是真實可信,母愛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關愛所給予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並且可以期望獲得的也正是這普通的人間溫暖。至於心靈的溝通,那基本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而對之最適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2000.9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