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土木堡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

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十分興奮。

此人又是王振。

受賄的是你,查貨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現在打仗了,你還有什麼可興奮的?

要說明的是,王振從來就不是什麼主戰派,正統八年(1443),侍講學士劉球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次奏摺,指出蒙古使臣人數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禍心,希望能夠儘早整頓兵制,積極備戰。

劉球沒有想到,他出於愛國熱情上書,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王振看到奏摺後,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錢,還是認為劉球是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反正他找了個借口,把劉球關進了監獄,在不久之後,他指使自己的親信錦衣衛指揮馬順殺害了劉球。

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自然是不會有什麼愛國情操的。

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開始秘密地籌劃。

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

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然而就在他出征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親征了!

這正是王振搗的鬼。

王振想要遠征立功,但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帶兵出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聽自己的話,只有藉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帥大軍的夢想!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這裡要說一下,很多史書都說此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根據本人考證,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由當時動員兵力時間及京城附近布防情況分析,幾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召集五十萬大軍,當時京城的三大營總兵力是十七萬左右,加上附近軍隊,共計數量應當在二十萬左右。

我們知道,兵家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徵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那麼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只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只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徵召二十萬大軍,認為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是啊,這個算數小學生也會做,二十萬對兩萬,平均十個人對一個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腳也能把對手給踩死。

王振就是這樣想的,他的作戰思想似乎也就源自於此。

無知啊,真是極度的無知!王振這個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終於顯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來,戰爭似乎就等同於街頭的黑社會鬥毆,雙方手持西瓜刀對砍,誰人多,誰氣勢大,誰就能贏。

話說回來,戰爭到底與鬥毆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開一個專題: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韓信的人對皇帝劉邦說出了一句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這不僅是一句成語,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壯語。

在我看來,在韓信說出此言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有資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會超過十五個人。

而如果你仔細研究過軍事,就會發現,要做到帶兵多多益善,實在是太難了。

要說明原因,就必須從什麼是戰爭說起。

事先說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裡絕對不是要介紹那些讓人頭疼的政治性質,階級本質。我們要講的是戰爭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搏鬥。

因為如果我們把戰爭的所有外表包裝脫去,就會發現:

戰爭,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打架鬥毆。

下面,我會借用經濟學中的模型理論(先預設基本框架,不斷增加條件的經濟分析法)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兩個人講起,相信大家也有過打架的經歷,而兩個人打架就是我們俗稱的「單挑」。

「單挑」實際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你自己。當然,如果你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湊巧還練過武術(最好是搏擊,套路不怎麼管用),那麼勝利多半是屬於你的。

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如果你有兩個人,而對方還是一個人,那你的贏面就很大了,兩個打一個,只要你的臉皮厚一點,不怕人家說你勝之不武,我相信,勝利會是你的。

下面我們再加一個人,你有三個人,對手還是一個人,此時,你就不用動手了,你只要讓其餘兩個人上,自己拿杯開水,一邊喝一邊看,臨場指揮就行。

就不用一個個的增加了,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個人,對手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呢?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你反而不會獲得勝利。因為做你對手的那個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還很樂觀,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你佔優勢。

然而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如果你有一千個人,對手也有一千個人,你能贏嗎?

你可以把一千個人分成幾隊去攻擊對方,但對手卻可能集中所有人來對你逐個擊破,你能保證自己獲得勝利嗎?

覺得棘手了吧,其實我們才剛開始。

下面,我們把這個數字乘以一百,你有十萬人,對手也有十萬人,你怎麼打這一仗?

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且不說你怎麼布置這十萬人進攻,單單只說這十萬人本身,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這十萬人都是人,有著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方言不同,習慣不同,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從,即使願意,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如果裡面還有外國友人(比如朝鮮),那你還得找幾個翻譯。

這就是指揮的難度,要想減低這一難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廣漢語和普通話了。

要是再考慮他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會十分頭疼,這十萬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對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讓他前進,他可能理解為後退,一來二去,你自己都會暈倒。

很難辦是吧,別急,還有更難辦的。

我們接著把這十萬人放入戰場,現在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他們可能隱藏起來,也可能分兵幾路,準備伏擊。而你自己要考慮怎麼使用自己這十萬人去找到敵人並擊敗他們。

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裡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腦子有點亂吧,下面的情況會讓你更亂。

你還要考慮軍隊行進時的速度、地形、下雨還是不下雨,河水會不會漲,山路會不會塞,士兵們經過長時間行軍,士氣會不會下降,會不會造反,你的上級(如果有的話)會不會制約你的權力,你的下級會不會嘩變。

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的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麼,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麼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等等……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還要複雜得多。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明白,別說帶十萬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帶十萬人出去轉一圈,旅個游,能平安無事地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能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揮的人數加上十倍,一百萬人,你就會發現,你面對的已經不是一百萬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萬個麻煩,是真正的災難。

從十萬到一百萬,你的人數增加了十倍,但你的問題卻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不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是傻瓜,你怎麼控制一百萬個人,讓他們去聽從你的指揮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