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 14

當兩人寶劍接觸的剎那,當的一聲,持名劍的人倒下了,鮮血淚泊地由胸口淌出……

推翻古老的神話

十幾年前剛到美國的時候,一位中國教授邀宴,並請了四對洋人夫婦作陪。

教授夫人好手藝,佳肴一道道端上來,賓客們讚不絕口。

"別吃大多!"教授笑道:"好菜還在後面。"

說著端進一盤滷味,鹹淡適中、肥瘦合度,更有說不出的一股香味,果然讓洋人吃得人仰馬翻。

"太好了!太好了!"在座的男士紛紛慫恿自己的老婆,學學這道中國菜。只是教授搖頭一笑:

"想當年,大概三十年前吧!我媽帶著一家逃難,跑了幾十里路,鑽進一大片蘆葦,子彈在頭頂上嘩嘩地飛,我們跳上一條小船,總算撿回幾條命。到了安全地帶上岸,看見我奶奶什麼都沒帶,只隨身抱了一個小瓦罐,你們猜是什麼?"

有人猜黃金,有人猜珠寶。

"不對!"教授一揮手:"是一罐滷汁。"他故作神秘,小聲他說:"我們家傳了好幾代的滷肉湯!後來傳給了我,我又帶來美國,剛才各位吃的這滷味,就是用那鹵湯燒的。這湯汁愈陳愈香,每次只能往裡加新材料,舊湯絕不能倒。所以算來總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在座的人全愣了,有人把夾了肉的筷子停在半空中。隔一下,又鬨堂笑了起來:"教授真幽默!"

直到如今,當天的場面都在我腦海浮現。我常想:那天教授到底是說真的呢?還是如大家所想,只是編故事,開玩笑?

老教授的神話

有一天跟兒子談到這件事。

"其實美國人也常賣老!連番茄肉醬,罐頭都可能印上1896年老字號(since1896);我們附近修水管的公司,不也在宣傳單上說他們已經在這個地區四十年了嗎?",兒子說:"不過中國人說老,常表現玄、表示很老很老,老得讓你摸不透。洋人說老,意思是告訴你他已經成立這麼久,經過了許多考驗,而且跑不掉!"

聽他的話,還真有點道理。

這使我想起念研究所時,一位教美術史的中國教授,說他見過著名的古代"澄心堂紙"。老教授瞪大了眼睛,好象在說神話:

"澄心堂紙",真是白凈啊!用手模過去,不滑不膩;吹口氣上去,還會發出一嘩嘩的響聲……"

當時真是嚮往極了,心中勾畫出一張美得不能再美,似乎不用寫,不用畫,就已經是藝術極品的紙。只是,後來真見到澄心堂紙,覺得也不過是張不算細的紙罷了。

莫不是中國人愛把東西說得玄而又玄,以顯示自己學問的高深。結果以化傳訛,愈傳愈玄?說實在話,哪一張薄而質地緊密的紙,吹上去不會嘩嘩想呢?

墨不是刀

過不久,讀到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的文章,其中評論著名的李廷"墨",真是辛辣過癮極了。

李格非說:"人人都講李遷墨一條值多少黃金、多麼了不得,我卻不義為然。譬如有人講那墨的邊緣質地又細,又堅硬,利得能削東西。但我要削東西可以用刀,何必用墨?

"又有人說那墨如果掉在水裡,隔幾天撈起來,也不會腐爛溶化。但好好的墨,何必拿去泡水?

"還有人說,一般墨不超過二十年就壞了,李廷墨可以存上百年。我則認為這根本不算什麼,用墨不過兩三年,何必用百年?

"那人又說他的墨特別黑,我則笑道?天下本來就沒有白色的墨。何況當我把他的墨和普通墨混在一起,請他分辨時,他也分不出來。"(《墨癬說》語譯)

李格非這幾句話真是實在,一巴掌把腐儒術士們的歪理全打翻了。本來嘛!墨就是墨,那只是個寫字的工具,何必賣得玄而又玄?

不堪一擊的名劍

也聽過畫家自稱用的顏料如何珍貴,或說他的筆法如何高妙,可以一筆畫幾尺,直得像用尺畫的一般。

乍聽似乎他的畫太高明了。只是深入想想,我們欣賞的是畫,不是顏料!我們看的是刨意、是境界,而不是特技表演。畫家要努力在意境上下工夫,何必標榜材料和技術呢?

看過一部武俠小說,描寫某俠客尋到一把數百年前的名劍,自認可以削斷接觸的剎那,當地一聲,持名劍的人倒下了,鮮血沮沮由胸口淌出--

名劍斷了!他一心迷信古代的名劍,卻沒想到經過幾百年,鍊鋼的技術更進步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我常想:當人們說"百年老方"的時候,往好處想,那是用了百年的方子;往壞處想,則是百年都沒改進的東西。這百年來,科學有了多大的進步?世界有了多大的改變?我們憑什麼信古人不信自己?

當威權的時代過去,偉人的神話不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好好的驗證祖先傳下來的道理?

對的!我們留下發揚光大!錯的!即使千百年來都被認為對,即使是聖人說的,我們也把它拋棄!這才是獨立思考,才是不因循,才是實事求是,中國人也才有前途!

------------------------------------------

抬頭看看,天多麼大!

低頭看看,地多麼實在!

在心裡畫個地球,想像你站在上面,飄浮在無邊的宇宙之中……

迎向開闊的人生

寫完這本書的第二天,我帶著六歲的女兒,去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還沒到,就發現博物館有特別的節目,門口高高掛了兩道大布條,寫著好大好大的英文字--"遠征(Expedition)"。

一進門,就有人走過來,送給我小女兒一個本子;

"小妹妹!要不要參加遠征?這小本子里介紹了我們的博物館,從古到今,從美洲到非洲、亞洲都有。你只要把每個部門都看了,而且請每個部門的人為你在小本里曾蓋個章,拿回我們這裡,你就可以得到遠征成功的獎賞--一本填色書。"

於是,我們開始一關一關跑。我已經走得很快,小丫頭還嫌慢,在人群里鑽來鑽去地找"蓋章的地方"。

終於,在跑完四層樓,幾十個展示廳之後,五個章蓋滿了,遠征成功!她得到了填色書。

然後,我們回家。

坐在車子里,小丫頭已經迫不及待地翻閱她的獎品,連我叫她回頭看曼哈頓美麗的夜景,她都沒反應,只是,我再想想,今天一下午,她對博物館哪樣東西有反應呢?包括我和妻在內,我們都好象不曾細細看過任何一樣展品,心裡只想著一件事--快找到蓋章的地方。

我相信博物館安排這樣的節目,一定有他們的美意。可是,他們的美意會不會產生了反效果?過去每次帶女兒到那兒,我們慢慢逛、慢慢看,可以在中美洲一個陶制的玩具前面,讀博物館的說明,知道那輪子或許傳自中國。也可以在亞洲人館,細細看中國人的族譜,一面教小丫頭認中文,一邊分析給她聽。

可是,今天,我們除了腰酸腿痛,和得到那本填色本,真是連博物館的櫥窗都不曾好好看過。

為什麼?因為我們失去求知的慾望,只想到"現實"的目標。

使我想起有一次返台,朋友開車帶我去阿里山,匆匆忙忙地,在高速公路上一路超車。衝上山頂,住進旅館,第二天天不亮就動身,跑到觀日出的地方。偏偏當天下雨,又有霧,非但沒見到日出,連遠山都看不清。於是,"他又帶我沖回台北。

"上阿里山,就是為著日出。"他說:"沒見到,真掃興!"

我真不了解,他心裡為什麼只有那一個目標。其實一路的風景,甚至山上涼涼的空氣,和路邊的小草、山頭的早櫻,不都很美嗎?

這也使我想起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批評傳統文化的一段話。他說中國人常講"娶妻生子","養兒防老"、"行善福報"、"升官發財",似乎娶妻就為生子,行善就為福報,陞官就為發財。

我則要繼續探討他說:"升官發財"前面是什麼?是"讀書"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兩句話,我們從小就說,父母師長也總拿"它"來訓誨我們、安慰我們。告訴我們:"好好讀,拚命念,今天少睡、少玩,少想,犧牲一點沒關係!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學校,就隨你玩、隨你想、隨你睡了!"

我們似乎從來不曾懷疑這句話。但是今天,我要說:

這句話害了中國!中國文化之所以缺乏生機勃發的力量,就是因為年輕人最具創意的那十年,都被元人間的寒窗埋藏了。當你終於"一舉成名"。你可能背熟了聖人詩書,也可能下筆萬言,你所有的技巧都成熟了,卻永遠失去那段青春的創意。

我常盯著我十六歲畫的"少女像",心想:"太好了、大感人了!我今天技巧雖然好,卻再也畫不出來。因為,我失去了那份激情。"

誰能說年輕人的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