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夢麟:北大「功狗」

蔣夢麟(1886-1964)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對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陳平原說:「在歷史學家筆下,蔡元培的意義被無限誇大,以至於無意中壓抑了其他同樣功不可沒的校長。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蔡元培早年的學生蔣夢麟。」

1988年北大90周年校慶,曾出版過一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希望「以此來紀念北京大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但其中沒有收入蔣夢麟。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時,此書重新修訂出版,加入了有關蔣夢麟的文章。不過,有研究者仍在報怨:「前兩年北大百年校慶,居然很少見到蔣夢麟的名字。」

陳平原也表示遺憾:「很可惜,在大量有關北大的出版物上,蔣校長的地位相當尷尬……校方組織撰寫的校史中,稱蔣夢麟為『典型的國民黨新官僚』,『在北大是不得人心的』。」

蔡元培曾坦承:「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蔡校長在職而不在校期間,代為處理行政事務的,經常是蔣夢麟。除了長期擔任總務長,他更三度代行校長職權,以致當時就有人評價:「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

1930年12月,蔣夢麟在辭去教育部長職務後,正式出任北大校長,此後直到抗戰勝利,15年間,他始終是北大的行政負責人,是北大歷史上掌校時間最長的一位校長。在此期間,針對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這兩種著名「精神特點」所產生的「紀律弛,群治弛」兩個缺點,他致力於「整飭紀律,發展群治,以補本校之不足」。

這一新思路,使得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在風雨飄搖的戰亂年代也有穩步上升,實為一大奇蹟。蔣夢麟自己說:「從民國19年到民國26年的7年內,我一直把握著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動和學生運動漩渦的北大,已經逐漸變為學術中心了。」陳平原則感嘆:「幾年前,偶然得到若干 30年代老北大的課程表及教學規劃,比照一番,令我輩後學汗顏不已。」

去台後,在某次北大周年紀念時,傅斯年在演講中稱:「孟鄰先生學問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辦事卻比蔡先生高明。」而他自己學問比不上胡適,辦事卻比胡適高明。蔣夢麟聽後笑言:「這話對極了。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我們兩個人不過是北大的『功狗』。」

這位「功狗」執政北大,是如此辦事的:上任之初,他即叮囑文、法、理三學院的院長:「辭退舊人,我去做;選聘新人,你們去做……放手做去,向全國挑選教授與研究的人才。」願承擔辭退舊人這種得罪人的事,正應了蔣夢麟的自我評價,說自己平生做事全憑「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所謂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辦事。所以胡適讚揚蔣夢麟是一位「有魄力、有擔當」的校長。

北大經費困難時,蔣校長一力擔當,鼓勵眾人:「至少也要維持北大的生命,決不讓他中斷。」北大召開教職員全體大會,議決若政府不兌現撥款,則關門了事,蔣校長沉痛發言:「如果主張關門,自無用說;若大家仍要維持,我雖則能力已盡,但是為著本校的維持,我仍舊願負這責任,雖生死以之可也。」

1959年,蔣夢麟因在台灣提出節育人口的主張,遭立法委員及輿論的圍剿,甚至有「殺蔣夢麟以謝國人」之口號。這位前北大校長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我現在要積極地提倡節育運動,我已要求政府不要干涉我。如果一旦因我提倡節育而闖下亂子,我寧願政府來殺我的頭,那樣在太多的人口中,至少可以減少我這一個人!」

同年,海峽對岸,時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在一片批判聲浪中發表《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呼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此文有一篇「附帶聲明」,其言鏗鏘:「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至戰死為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