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雷海宗:歷史的碎片(2)

當時蔣廷黻擔任系主任。他採取的革新措施之首就是聘請雷海宗回母校主持「中國通史」這門基礎課程。雷海宗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即開始以文化形態史觀試圖建樹中國通史的宏觀理論架構。因此,何炳棣記憶中的清華歷史系顯然更加多元,「當時陳寅恪先生最精於考據,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綜合,系主任蔣廷黻先生專攻中國近代外交史,考據與綜合併重,更偏重綜合」。

雷海宗開啟了史學界的風氣,堪稱一代宗師。然而後世研究者看得很明白:他的學術觀念和思想,與後來取得學術話語領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派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左。「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資產階級史學權威,在解放前就曾以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相違的文化史觀聞名於世。雖然,解放後的雷海宗在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之後,覺得找到了真理,發現了新的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其恢複了『青年時期的熱情』,但在當道者眼中他的世界觀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所以必須清算。」

他在1957年的遭遇,被後人稱為「蒙難」。當權者甚至擬定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批判計畫」,「以批判雷海宗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為重點,一共十五項題目」。「披著史學家外衣的、具有二十多年反蘇反共政治經驗的老牌右派分子」等罪名不斷襲來,溫文爾雅的雷教授終於聲嘶力竭地承認「我叫雷海宗,反蘇反共二十多年……」。

2002年,雷海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南開大學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但有觀察者感到遺憾:現在的紀念者大多也是當年歷史的親歷者,讀起他們的回憶文章,還是感覺有些史實較為晦澀,不提也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