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輝煌的餘光下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1)

李濟(1896~1979)字濟之,湖北鍾祥人,清華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中國考古學開山之人,曾主持安陽殷墟等重大考古發掘。

他有一個夢想。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那一年,他22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迹」了,只不過並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他讓龍山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名字———李濟。

我們關於商代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濟給我們劃定的。他領導的安陽發掘,對20世紀整個下半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高去尋在內的中國考古學界領袖人物,都是在安陽接受的考古學訓練。

已故的考古人類學大家張光直以台灣中研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的權威身份,曾對自己的導師李濟做過評價:近60年的歲月里,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隨後又作為中國考古學掌門人,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這門學問的發展中佔據支配地位。

如果不將張光直所說的「中國學界」縮小為台灣學界,那麼他的判斷顯然過於樂觀了。李濟在1948年年底隨史語所遷台,這一選擇很難以優劣論,但其所造成的尷尬局面卻是顯而易見的。

1959年,以《考古》雜誌為代表的大陸考古學界對李濟發起了猛烈的「圍剿」。李濟的兒子李光謨甚至還收藏了當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濟。此後,和許多政治上選擇錯誤的著名學者一樣,這個名字逐漸消逝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

不知道李濟對於此種「圍剿」的反應如何,但他曾對1949年後大陸的考古發掘報告提出過嚴厲的批評,認為其中缺乏實際材料,充滿了政治術語,對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內容居然都號稱「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貫的標準,這些根本都夠不上考古學。」李光謨對記者感嘆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