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流砥柱 十、慈禧送給妹妹的禮物居然被人踢翻在地

張之洞從清漪園回來的第二天,張之萬便離開了京師,回南皮老家繼續守制去了。桑治平則應邀在張之洞家住了三天。張之洞陪同桑治平逛海王邨,游國子監,賞玩古董,品藻人物,所談極為融洽,二人均有相見恨晚之慨。楊銳一直侍奉左右,從老師與桑先生的交談中得益甚多。三天後,桑治平與張之洞依依不捨地分手,相約明春張之洞去古北口造訪,然後再一道登長城,攀燕山,欣賞造化和歷史賦予人類的精華。楊銳也暫時搬出張府,與何燃、黃奇祥一起拜會京中時賢,以便廣開眼界,拓展胸襟。張之洞很讚賞年輕人的這個決定。

在奕譞的干預下,四川東鄉縣的冤案終於得到平反。朝廷頒布明諭:東鄉縣民並非聚眾謀反,不應派兵彈壓,原東鄉縣令孫定揚,原四川提督李有恆立即拘捕問斬,其他負有重大責任的文武官員也重新審判定罪。

張之洞為民請命的這一義舉,不僅使他在清流黨中再次獲得極高的聲譽,也得到京師官場的一致稱讚。楊銳等人回到四川,將事情進展的前前後後公之於眾,川中父老莫不愈加懷念那位督學三年建樹甚多的前學台大人,東鄉被昭雪的鄉民中甚至有人供奉張之洞的長生牌,早晚一炷香,晨昏三鞠躬。

清流黨人都於此中得到很大的鼓勵。恰好聖彼得堡又傳來佳訊,曾紀澤與俄國人的談判有所進展,迫於多種壓力,俄國有可能放棄伊犁城外的領土要求。這無異於將已吞入虎口的肥肉挖了出來,朝廷歡喜,清流黨人更是欣喜若狂,都認為是自己的巨大功勞,張佩綸、陳寶琛、鄧承修等人更是熱血奔涌,愈加放肆指謫時弊,糾彈權貴。他們紛紛上疏,彈劾工部侍郎賀壽慈、禮部尚書萬青藜、戶部尚書董恂、左副都御史宗勛、湖廣總督李瀚章,或劾他們貪污受賄,或劾他們昏眊誤政。張佩綸甚至將矛頭對準慈禧的娘家方家園承恩公府第,說公府新近建房仿照王府規模,有違禮制,請朝廷派員核查,即速制止。

張佩綸等人的這些彈劾,有的收到了效用,但大部分留中淹沒,只博得一批對朝政不滿者的喝彩,反而招致了許多經不起核查的權貴們暗中嫉恨。

張之洞牢記堂兄「為政不得罪巨室」的懇切告誡,沒有參與這場大舉糾彈權貴的熱潮。他雖然十分痛恨官場上的腐敗之風,但也深知不能輕舉妄動,正如堂兄所說的,在自己的聲名日漸隆盛之際,要更加謹慎持重。就在這個時候,宮中又爆出一樁少見的熱鬧事,一時間弄得沸沸揚揚,給一向壓抑沉悶、枯燥無味的內宮生活帶來一個富有刺激性的新鮮話題。

十一月下旬是醇王福晉的四十大壽。從十月中旬開始,四面八方的珍貴禮品,便絡繹不絕地被送進醇王府。

清流黨的首領李鴻藻是從不對王公貴族示以特別親近的。當年連慈禧的母親去世他都不去弔唁,何況醇王福晉的壽慶?張佩綸、陳寶琛、鄧承修十分欽佩李鴻藻這種硬骨頭氣,便一致決定不向醇王府送禮。但被公認為第二號人物的潘祖蔭卻不這樣,他早早地便把祖傳的一顆雞蛋大的價值連城的夜明珠送進醇王府。醇王福晉對這顆夜明珠喜歡得不得了。寶廷、吳大瀲等人也都悄悄地向醇王府敬獻了重禮。

張之洞為此事思考了很久:送,還是不送?想起醇王對這次東鄉之事的翻案所起的關鍵作用,覺得不送點禮物表示祝賀,似乎於情理太不通了。但送個什麼禮物呢?張之洞犯難起來。

張之洞父親官職不高,家裡人口眾多。父親的俸祿剛好夠全家度日,沒有積蓄,更談不上有什麼祖傳珍寶了。他自己為官之初便立下志向,要做一個不貪財貨的清官。京官俸祿薄,如果不用手段獲取外來之財,則幾乎個個清貧;張之洞只是一個中下級史官,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兩放試差和學政,本來這都是可以生財的美差事。因為試差有程儀,學政有額外的收益,其數量都很可觀。尤其是四川學政,生童人數甲於天下,若額外收益全部攬於懷里的話,三年學政下來,少說也有三萬銀子的收入。但張之洞恪守清廉為本的做官準則,一毫不取,三年前一擔行李兩袖清風入川,三年後依然一擔行李兩袖清風出蜀。如此做官,自然永遠富不起來。張之洞即使想送重禮也無錢購置,何況他向來不把情意之深淺與禮物之輕重聯繫在一起。

如此思來想去,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第二天,他打發大根騎一匹快馬,星夜奔到南皮老家,請子青老哥畫一幅五穀豐登、仙童獻壽的彩色圖畫。聽說是為醇王福晉祝壽用,張之萬興緻極高。他戴起老花眼鏡,辛苦一整天,精心製作一幅丹青。大根帶回京後,張之洞又在上面親筆題了一首詩。然後再送到大柵欄裱鋪,出了五兩銀子的高價,用最上等的黃綾裝裱好。一切就緒後,張之洞大大方方地親自送到太平湖醇王府。

奇珍異寶太多了,醇王夫婦反而看膩了,見了這幅狀元探花兄弟的連袂之作,夫婦倆都覺得清新悅目,遂高興地收下。張之洞肩上的一副重擔終於放下了。

十歲的小皇帝也給母親送來一對極品玉如意,一座尺余高的十九層純金佛塔。皇上的重禮把醇王府的喜慶氣氛推到了高潮。

慈禧對胞妹的生日自然是記得的,但這些日子裡她正鬧著病,精神不好。她素來腸胃消化不良,近來腹脹,不思飲食,但還是掙扎著處理國事,只是一回到後宮便渾身無力倒在床上。慈安太后見她這樣帶病勤政,又是欽佩又是心疼。醇王福晉暖壽的前一天,慈安特為提醒慈禧要給妹妹送點禮物。慈禧感謝慈安的關心,親自到御膳房挑了幾樣食品糕點,滿滿地裝了八大盒,命人趕緊給醇王府送去。

養心殿的太監小頭領李三順領了這個差使,喚來兩個小太監小勾子和二愣子做挑夫,自己空著手跟在一旁。正是太陽當頂的午正時刻,除了值班的太監宮女外,大家都午休了。空曠得一株樹一棵草都沒有的紫禁城裡靜悄悄的,頗有點死氣沉沉的味道。

走到太和殿旁邊的時候,小勾子想起了一件事,對李三順說:「還沒有照門哩!」

清廷內宮制度,太監宮女出宮,無論公私,均須經敬事房開出放行單,上面詳細寫明所帶物品,請午門關照放行。這種手續叫做「照門」。清朝中葉以後宮廷管理混亂,太監宮女要私拿點東西收藏起來很容易,但要運出宮外則較難,這就是因為午門把守嚴格的原故。太監宮女得到的東西,若不出宮,則無實際價值。要運出去,通常有兩條途徑可採取。一是買通敬事房開單的執事太監,將私物公開寫在門單上,護軍照單放行,私物便出宮了。一是買通護軍,檢查時開隻眼閉隻眼,私物也可出宮。

剛才出養心殿時走得匆忙,一時疏忽了,現在要去補辦照門,本來是可以的,但李三順卻不想去補。一則是他懶,不想走回頭路。二來估計敬事房的執事太監也休息了。那些傢伙仗著權力在手,架子和脾氣都大得很,要他們在午休時辦公事,給你的臉色決不會好看。三是李三順存心要跟護軍鬥鬥法。

上個月,李三順在養心殿的一個磚縫裡拾了一枚胭脂痕玉搬指,這枚搬指的玉質極好,很可能是某位大員在朝見太后時遺失的。李三順在宮中久了,頗能辨識玉器,他估計這枚搬指若到王府井玉器店裡去變賣,至少可以賣得三四十兩銀子。李三順是直隸人,有個遠房親戚在京城一家飯莊里做夥計,通過這個親戚可以把這筆銀子帶回老家去。有次他奉命出宮辦事,便將玉搬指戴在手上,企圖混過午門。誰知護軍眼尖,硬是看見他手上戴的這枚玉搬指。因為門單上沒有寫明,他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李三順因此恨死了午門護軍。這次要藉機跟他們鬧一鬧,出一出胸中的那口怨氣。

二愣子挑著食品擔,李三順在前,小勾子在後,三人來到了午門。

此刻在午門值班的護軍小頭目名叫玉林。玉林乃鑲黃旗出身,父親正做著步軍統領衙門三品銜巡捕營參將。另外有兩個兵丁。一個名叫祥福,正白旗出身,父親正在安徽綠營做都司。另一個名叫忠和,是個覺羅紅帶子。三個人都出身高貴,又都是二十歲左右,正在血氣方剛的年齡,眼睛角里都沒有閹豎的位子。

李三順帶著小勾子、二愣子,大搖大擺地向午門走去。剛到門邊,玉林便厲聲喝道:「站住!出宮於什麼?」

李三順不自覺地收起腳步,神態卻依然傲慢,眼睛並不看著玉林,也不望著另外兩個護軍,拖長著不男不女的聲調:「幹什麼?奉慈禧太后之命,送禮物到醇王府,為皇上的額娘祝壽!」

「奉太后之命」、「為皇上的額娘祝壽」,如此使命,是何等的重大崇高!倘若是通常的門衛,禮讓尚恐不及,還敢再盤查嗎?但此處是午門禁衛,太后也好,皇上也好,他們耳朵里聽得多了,也並不覺得就神聖得不得了,何況李三順這種不可一世的神氣,他們也討厭得很。

狗仗人勢!玉林在心裡惡狠狠地罵了一句後,冷冷地說:「把門單拿出來看看!」

「沒有。」李三順給一口頂了回去。

「沒有門單就不能出宮!」玉林也毫不客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