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條雙桅船上的故事

盧兄:你好!

收到你的來信真是很高興。你在信中說,看到有關美國電影界的報道,說是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在今年又拍攝了一部歷史巨片,恰好是與美國建立之後反奴隸制的一段歷史有關。你說,你看過《辛德勒的名單》,領教過這位導演對於歷史題材的藝術塑造能力,相信電影一定會很有魅力。由於最近我們通信聊的內容,正好是這一段美國歷史,所以很想讓我介紹一下,在這部藝術化了的新片後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實在支撐。這樣,將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許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你提到的這部電影叫做《阿姆斯達》。斯皮爾伯格確實是一個很有眼力的導演,他選中的這個題材,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照美國人的說法,是一個「里程碑案例」。你的問題也非常有道理,電影可以非常形象化地重現一段歷史,使人們有身臨其境的強烈感受,這是我的信和任何一本歷史書都無法做到的。但是電影畢竟是藝術化的結果,它有時使你在非常確切地想了解歷史事實的時候,有一種疑惑和不滿足的感覺。它自有它的優勢和局限性。回答你的問題,恰好可以彌補這樣一個不足。

說斯皮爾伯格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導演,不僅因為這部影片所依據的歷史事實,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美國建國之後,直至南北戰爭之間,這一階段在反奴隸制問題上的狀況,還因為事件本身就是如此地戲劇化,甚至情感化。你一定還記得,我在上一封信里提到,在美國的這一段歷史演變里,充滿了太多的心靈掙扎和感情波瀾,這也是一個歷史事件不僅吸引了一些紀錄片的導演,居然也感動了一位故事片的大師級導演的原因。沒有對真實歷史的感動,斯皮爾伯格是不會產生這樣的創作衝動的。

在講述真實的「阿姆斯達」事件之前,我還必須把當時的歷史背景,接著我上次的信再聊下去。

上次我寫到在制定美國憲法中,南北雙方有關奴隸的問題上,達成了三條妥協。這三條妥協歸納起來,實際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在禁止進口奴隸的問題上,給了南方二十年的緩衝期。第二個部分是,在如何以及何時解決殖民時期遺留的奴隸制問題上,聯邦承認無權對各州做出強制性裁定,而是由各州自己立法解決。

我在上封信也提到,這個妥協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南方對於廢奴原則的承認。南方聲稱只是需要緩衝期去達到這個目標。另一方面,當時看上去態度頑固的只有兩個極端的南方州,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在這種形勢下,北方覺得,在這個以「平等自由」為原則建立起來的新國家裡,既然大家公認這個原則,那麼,即使在南方,對於人性必勝,甚至會很快取勝,都完全可以持有信心。

應該說,這樣的信心反映了美國建國時的推崇自由平等精神的大勢所趨。一個證明是,雖然不是所有的州都像馬薩諸塞和賓夕法尼亞那樣,在獨立之前就廢奴。但是至少,在美國憲法所限定的禁止進口奴隸的1808年限期之前,幾乎所有的州,都已經紛紛立法禁止進口奴隸。而且大多數州的立法時間都遠在限期之前,甚至有的立法就在聯邦憲法生效的前後不久。不少州在立法之前,就早已經事實上停止了奴隸交易。而只有這兩個極端南方州,在立法之後,仍然有違法的進口奴隸的事件發生。

另一個證明是,北方各州在立法禁止進口奴隸的同時,紛紛開始了下一步的步驟,即通過禁止內部的奴隸交易和徹底廢奴的立法。

看上去,一個新生的美國似乎可以比較順利地逐步解決這個殖民時期的遺留問題,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新一頁歷史了。可是,歷史河流偏偏向著另一個方向淌去。

有一個原因,也許是對於兩個極端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的能量,北方似乎是遠遠估計不足。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一個意外的技術發明,也進一步堅定了南方維護奴隸制的決心。這就是軋棉籽機的誕生。以前,生產棉花的南方受到手工軋棉速度的限制,種多了也沒有意思,反正多了也來不及軋。勞力的需求也就是有限的。軋棉籽機的誕生,使得棉花成為美國南方的一個白色金礦。

當時南方莊園主們聽到軋棉籽機發明的消息,就和一個人聽到自己的土地上發現了一個富金礦的感覺,幾乎相同。與真正的金礦開採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棉田裡需要數量巨大的「挖金礦」的廉價勞力,因為土地與當時的人口相比,幾乎是無窮盡的。尤其是對於喬治亞這樣窮了幾世的地方,說是要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讓它廢奴,在它看來,就跟下一紙通令不准它開自己家的金礦的意思是一樣的。

另一個情況是在建國時沒有想到的。那就是從1796年到1821年,在短短的二十五年里,建國時只不過擁有十三個州的美國,就有八個區域進入聯邦,逐漸成為美國新的獨立州。美國一下子擴大了一多半。

問題是加盟的這些新的獨立州,也包括了由極端的南方蓄奴州居民向西逐步移民所形成的一些區域。它們的態度和狀況,和兩個極端的南方州非常相似。也就是極端蓄奴力量的擴大。這樣一來,美國建國初期,在對待奴隸制態度上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逐步形成了雙方可以抗衡的勢均力敵的陣勢。原來看上去比較有把握的發展趨勢,一下子懸乎起來。

於是,北方終於發現,原來以為,在大家共同認可的自由立國精神之下,奴隸制是一個期望由各州自己逐步解決的殖民地遺留問題。然而,現在眼看著南方利用憲法所放給各州的自主權,不僅不打算經過一個時間緩衝,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試圖使這個制度鞏固下來,長期合法化。

也就是說,由於極端南方州的堅持,和新的蓄奴州的加盟,奴隸制在這塊土地上的性質,與美國獨立時的狀態相比,又發生了一個本質變化。它已經不再是期望中走向消亡的一個「殖民時期歷史遺迹」,它已經成為這個新國家本身的一個最大的現實問題。

這時,代表著美國精神主導的北方,終於意識到,美國已經無可避免地要在歷史上留下這個污點,美國的自由精神也已經無法不因此而蒙上永久的羞辱。儘管北方大多數的州,在建國前後,就依靠自身的能力,自己清除了這個殖民地遺留的污跡。但是,他們不能否認,南方也是美國的一部分。雖然在分治的狀態下,每個州擁有自己的基本主權,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僅北方無權干涉,就連聯邦政府,同樣無權干涉。

整個形勢清楚了以後,以北方為代表的美國精神主流,開始對南方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們下決心重新開始一個新的反對奴隸制的漫漫征程。在此之前,北方反奴隸制的過程,基本上是一場「自我革命」。現在開始,卻是在一個同叫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稱之下,一個正義的力量和一個邪惡力量的較量。

但是,與殖民時期相比,反奴隸制力量的處境已經完全不同。因為這個國家已經有了明確的公認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建國精神。憲法也已經提供了一個嚴格的民主體制,一個獨立的司法體系和完善的立法體系,為他們一步步地達到目標提供了切實可以依據的章法。一切就看他們如何去運用這個制度了。

說實在的,觀察他們如何利用整個制度進行操作,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使得對於這樣一場反對非人道制度的鬥爭,顯得理性、有邏輯,也非常經琢磨。

「阿姆斯達」事件,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之下。那是1839年,美國誕生五十六年的時候。

「阿姆斯達」是一艘雙桅船的名字,後來成為由這艘船所引發的事件的名稱。本來,這艘船上就沒有一個美國人。這是一艘貨船,它的船長是一個西班牙人,兩名貨主隨船,也是西班牙人。它起航的港口是今天的古巴首都哈瓦那,目的地是古巴的另一個地方——普多·普林西,航程並不太遠。一般來說,三四天的行程足夠了。

之所以船長船員大多數都是西班牙人,這是因為當時的古巴還是西班牙殖民地。應該說,這是一艘與美國毫不相干的船,不論船上發生些什麼,這也是一個和美國毫不相干的故事。可是,在它起航兩個月之後,疲勞破敗地在紐約的長島附近拋錨,放下小船,尋求給養。闖入了美國海防隊望遠鏡的視線,就這樣,「阿姆斯達」也隨之漂進了美國的歷史。

是的,我沒有寫錯,這艘應該幾天就到達目的地的雙桅船,確實在海上整整漂了兩個月。這並不是一個通常發生的遭遇風暴的海難事故,而是在這艘小小的雙桅船上,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暴動。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阿姆斯達》電影中,一開始就以濃烈的筆墨描繪了這場暴動。原來,這是一艘奴隸船。

那麼,在當時的古巴,奴隸制的狀況如何呢?你一定記得,最開始在整個美洲殖民地上推行奴隸買賣的,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後來,才加入了英帝國。

但是,在「阿姆斯達」的年代,不僅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