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蝦之大者

色彩斑斕的龍蝦近年來一直是飲食生活中時髦的主題,不過時髦的東西並不表示它們通常都新鮮得沒有歷史。欲懷龍蝦之舊,就得閃回到龍蝦片的黑白年代。

龍蝦片不是關於龍蝦的那一類電影,不是用龍蝦製成的營養口服片,更不是切好的龍蝦肉片——事實上,龍蝦片與龍蝦根本就沒有關係。它是在成團的魚肉或蝦肉中摻入澱粉及味精香料等調味,蒸熟後冷卻切片,再加乾燥後所得到的製品。按照今天的法律,相信有足夠的 理由認定它最起碼在名稱上已構成欺詐。

在沒有龍蝦也沒有薯片的年代,龍蝦片是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零食。每次一見到那個海藍色的紙盒以及因在紙盒上的那兩到三隻鮮紅的大龍蝦,幸福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從紙盒裡倒出來的龍蝦片,有年糕片大小,看上去像一片片因久貯而發霉發硬的面片,或者是巨型殭屍 指尖上開裂的指甲。只是扔進油鍋一炸,這些「指甲」立即像爆米花那樣膨脹,泛白,並且染著一層黃橙橙的油,吃起來十分的香脆可人,隱隱約約還透著一陣陣鮮味。現在想來,這種「鮮」味其實多半是味精的作用。

龍蝦片本身算不上是昂貴的東西,不過吃到的機會還是有限,這是因為在食用油限制供應的時期,炸龍蝦片所必須的大量油耗十分令人心痛。因此,我一直覺得家裡炸出來的龍蝦片沒有店裡的好吃。逢年過節的時候,街上的食品店也會在門口支起油鍋現炸現賣,在冷風裡 排了十幾分鐘的隊,把一紙包龍蝦片捧在手裡,聞一聞,再看一眼紙上正在滲出的油跡,感覺一下從紙包逐漸向手心傳遞的熱量,就有說不出的心滿意足。

真命龍蝦的出水登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還是許多年以後的事。不過我覺得龍蝦之所以能在一部分消費者心目中成為豪華食品的代表,龍蝦片在童年飲食生活中所激發的想像應該功不可沒,換句話說,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假的龍蝦片開闢了今天的真龍蝦市場。

龍蝦片或是更多地被簡稱為「蝦片」東西,現在依然吃得到,但通常只是作為主菜的碟飾而邊緣化地存在著,除了七歲以下的兒童,是碰都沒有人碰的。超市裡還有一種袋裝的蝦片,樣子和龍蝦片極似,不過那是膨化的蝦片,與油炸的相比,熱量和美味同步銳減,敗興得 有苦難言。

如果說龍蝦片是對龍蝦的浪漫主義憧憬,那麼目前在各地大排檔里極其流行的「小龍蝦」就是對龍蝦的解構主義消解。無論在有龍蝦還是沒有龍蝦的年代,總有一種與龍蝦相對稱的平民化的代用品。「小龍蝦」其實並非龍蝦之小者,也不屬於布希和「小布希」的那種親子 關係。「小龍蝦」,甲殼綱河蝦類,是原產於北美的螯蝦(克氏蝦),又稱蟲刺蛄,二戰期間由侵華日軍傳入我國,貌似龍蝦而小,還未入鍋,外殼就已通紅。「小龍蝦」的身上當然也有肉,只是土腥太重,非以麻辣紅油實行重彩潑墨不能鎮壓。

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澳洲和波士頓龍蝦在餐廳里掛牌兩三百塊一斤的時候,「小龍蝦」在北京東直門的那條「鬼街」上才賣二十塊一斤。

還是那玲瓏白皙的龍蝦片更令人懷念。一尾三斤以上的龍蝦,在餐廳里可以做出幾道不同的菜式,例如中段生食,頭尾燉湯或煲粥。

其實我經常忍不住想問那個捧著龍蝦前來驗明正身的部長的是:中段的肉,再「沙西米」之外,能不能給我炸出一小碟龍蝦片來?

龍蝦的好吃,首先在於它和一般意義上的「蝦」相比,肉厚且多,「羊大為美」嘛,對於「蝦」之大者的追求,一點也不難理解。

龍蝦無疑是蝦族中最大的一類,曾有漁民在海南島沿海捕獲過一隻「巨無霸」,體重達到十五公斤,觸鬚有好幾尺長,體型有如成年的狗。不過大也不是絕對的,反過來,正是因為一般意義上的「蝦」們的「小」,方才襯托出龍蝦的大。不過問題在於,大蝦是否一定比小 蝦好吃?

在我吃來,龍蝦的肉質較為粗「鞋」,就細膩度而言,遠不如麻蝦和大部分的海水小蝦,甚至連更賤的沼蝦也不及。但是,也不要忘了龍蝦之盛名最初乃得自於西人之口,西人的飲食哲學與我國唐代的美學風氣一樣,一切以「大」為美,小魚小蝦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

因此,龍蝦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最符合西方審美標準的蝦。

在西方的強勢影響下,國人也不斷放棄這酷愛「小鮮」的傳統,最起碼,齊白石那樣的蝦,現在是不大有人去畫了。

多肉之下,龍蝦在蝦宴上還別具一種獨有的排場,就是賣相既好看又熱鬧,讓主人家大有面子。比方說,「龍蝦船」這種最流行的吃法,上桌時不僅示以雙桅大船一艘,那乾冰製造出的煙霧繚繞,再加上龍蝦的觸鬚,腿和螯全部囂張地伸直(其實是因為死蹺蹺的原因,不 過,摘螯的龍蝦因為達不到這種效果,通常會折價出售),看上去十分張揚。我認為,吃龍蝦的附加值,一半就體現在龍蝦肢體的這個外延部分上。

此外,龍蝦那副威風八面的猙獰模樣,也使吃它的人間接地獲得了一種興奮的體驗。不知是為了替食客助興還是出於書寫上的偷工減料,在大部分的海鮮餐館裡,已經不把龍蝦完整地寫作「龍蝦」,而是統稱為「龍」,澳洲的龍蝦是「澳龍」,紐西蘭的火山龍蝦是「火龍 」,多少有一點對「龍肉」的影射。事實上,以中國大陸和港台市場高居全球的龍蝦消費量計算,「龍蝦」這個詞今天實在應該被解讀為「龍的傳人愛吃的蝦」。

如果你是「大塊吃肉」的信奉者,龍蝦無疑就是一種物有所值的美味。在帶有了十足的「啖啖肉」的快感之外,進食龍蝦還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

食肆里流行的龍蝦烹制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上湯焗龍蝦」「蒜茸開邊蒸」以及「法式芝士焗」,等等。當然,最受歡迎的首推日式「沙西米」吃法。它的一般作法是:

材料:活龍蝦一支,海鮮船一艘,碎冰塊一堆,乾冰適量,萬字醬油、香菜、法香、日本芥末。

製作:龍蝦去頭,除皮,洗凈切成薄片;乾冰置於船底;冰塊拍碎放在船上,將龍蝦肉片平鋪在冰上,拼回頭尾,再以香菜和法香圍邊,上桌時開水澆在乾冰上,即成。

這種吃法雖然能在最大限度上嘗到龍蝦的新鮮,不過缺點是龍蝦一定要大,三斤以下的龍蝦身上一般取不出多少肉來。然而矛盾的是,除了大種龍蝦之外,凡過了三斤者,其肉質必粗。

除此之外,香港廚師還研發了「薑汁豆漿蒸龍蝦」、「川辣焗龍蝦」、「脆奶玉簪龍蝦球」(即是將一條菜心和一小段金華火腿條釀入龍蝦球中)以及「梅子酸甜蒸龍蝦」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旁門左道。在我吃來,對付大或小的龍蝦,其實最原始的手段已經足矣。這種方 法說穿了就是一個煮字,鮮活龍蝦一尾,扔在開水中(水裡要放一些鹽,最好是海鹽,同時鍋里的水不可沒龍蝦之頂)慢慢煮「紅」,然後撈起來就可以像吃大閘蟹那樣痛快地據案大嚼了。至於調味,有人主張用熱牛油,我覺得這要依當時味蕾的感覺和心情而定。有的時候 ,只蘸一碟醬油也能吃得個活色生香,高潮迭起。

美國的搞怪詩人奧格登納什生前寫道:

我發現預言的精髓

埋藏於亘古常新的陳腔濫調

比方說,你喜歡龍蝦

而龍蝦卻不喜歡你

其實,龍蝦不僅不喜歡你,而且不會放過一切襲擊你的機會。據外電報道,法國女子勒杜蘿與朋友在巴黎著名的阿爾夫·塞萊斯特餐廳進食龍蝦時,不防被龍蝦施以「胸襲」——當她拿起叉子,往她碟上的龍蝦一戳時,整頭龍蝦滑出碟外,直飛到她的胸口,蝦鉗湊巧夾住 她左邊的胸脯。同桌的朋友立刻過去幫手拉扯,但是這只不知是死是活的蝦鉗始終牢牢扭住不放,大戰幾個回合之後,才將蝦鉗撬開。伊人不但痛得要命,兼且大出洋相。

這件事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吃龍蝦和吃大閘蟹一樣,需要技巧,下面是我最近讀到的一份「吃龍蝦遊戲攻略」:一、戴好吃龍蝦專用的圍巾,或是將餐巾塞進領口;二、用雙手將龍蝦的鰲扭下來,並用龍蝦鉗將它的殼弄破,用龍蝦夾取出肉;三、以刀叉輔助享用美味後 ,用手抓住龍蝦的兩端並持續彎曲龍蝦尾部,直到分開龍蝦頭與尾部;四、接著要取出龍蝦最鮮嫩多汁的那塊肉,別遲疑!此時還是雙手萬能,一隻手抓住龍蝦尾的背部,使背部朝下,以方便另一隻手把龍蝦底部那一排像鰭的東西撕下;五、將叉子伸進剛剛撕掉一排「障礙 物」的龍蝦底部,將整塊龍蝦肉小心翼翼地從前端推出,即可使用刀叉,並沾醬好整以暇地享用。

第二,被龍蝦咬住的機會上很高的。因龍蝦一定要生猛,死蝦是根本賣不出去的。非龍蝦產區的龍蝦全部空運,起運之前已用藥物麻醉。故我們在餐館的海鮮池裡所見之龍蝦,其實已經死去活來一回。因此,這樣的龍蝦要麼自暴自棄,放棄反抗,要麼狂性大發,異常「生 猛」。不過,一旦被龍蝦咬到,其實只要把被咬到的部分和龍蝦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