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淺談相聲

相聲,是一種使人發笑的語言類藝術形式。

相聲的起源地是京津地區,是由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而來,融入模擬口技等曲藝形式,相聲起源大概是在同治年間,距離今天約一百四五十年的歷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主要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說」

指的是敘述及涌說貫口等,口齒必須清楚,每個字都必須清楚地傳到觀眾的耳朵里;「學」指的是模仿方言、作表情,學唱小調、唱大鼓、唱京劇、唱評劇等藝術形式;「逗」指的是引人發笑的技巧;「唱」指的是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從蓮花落中演變而成的一種旋律簡單但韻味濃厚的藝術形式。

在相聲發展早期,相聲藝人被認為是下九流。那時候沒有劇場、茶館,相聲藝人在街頭進行表演,多為「畫鍋撂地」。天津的「三不管」、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瀋陽的北市場,都是相聲藝人的聚集地。相聲藝人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站在圓圈裡面表演。這種形式就叫「畫鍋撂地」。後來逐步改變,一步步登堂入室,逐步進入茶館、劇場。

從事相聲行當的藝人以男性為主,起先發展的時候,相聲是不允許女性聽的,相聲藝人開場前都會囑咐一句:各位,我們這口可冷、牙也臟,說得好聽不好聽的請諸位包涵,煩請「堂客」迴避。「堂客」指的就是女性。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相聲的受歡迎程度從未遞減,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更多的藝術娛樂形式進入大眾的生活,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相聲這種相對單一的表演形式逐漸失去了魅力,作為中國人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的迅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相聲的沒落。

當然,這也有後期的相聲一味歌功頌德,表演過於單一的原因,表演形式不夠吸引人,就連逗人發笑的基本初衷都不斷弱化,那麼哪還有觀眾對它留戀呢?相聲進入了沒落期。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相聲開始逐漸式微,新段子越來越少,而且諷刺時政的內容也日益罕見,老式的純娛樂風格相聲開始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包括許多知名演員在內的相聲演員離開了相聲舞台轉而從事其他工作,新人中能接班的卻不多。相聲的地位逐漸為繁榮的小品所取代。

21世紀初,相聲在中國大陸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老一輩藝術家紛紛隕落,20世紀80年代當紅的演員們對於相聲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力不從心的狀態。

中央電視台分別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國慶節和2008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舉辦了四屆全國相聲大賽。首屆和第二屆受到了觀眾的好評,第三屆第四屆相聲大賽卻被指為「看不到相聲的相聲大賽」。

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相聲的前途,就連許多相聲藝人也認為相聲已經不為這個時代所需要,到了被淘汰的時候了。

就在這時,一個草根相聲藝人的出現讓這一切有了轉機——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的郭德綱。

郭德綱提出「讓相聲回歸劇場」,他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對傳統相聲段子進行整理、加工、改良,並加入當下流行的元素,堅持劇場演出。2005年年底,無數媒體的瘋狂報道讓郭德綱一夜成名,郭德綱帶來了讓所有相聲愛好者振奮的「新相聲文化現象」,彷彿一夜間讓中國老百姓重新認識並喜愛上了相聲。

自2006年成名以來,郭德綱及他的德雲社非但沒有曇花一現,反而越來越火。郭德綱的名氣越來越大,演出場場爆滿,國內國外專場演出不斷,更為重要的是,他讓相聲重新回到了主流藝術的舞台上,讓更多的人從相聲里獲得了快樂。

2013年春節,郭德綱和搭檔于謙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再度引發巨大反響。

2013年4月15日,北京德雲社在澳大利亞文化之都墨爾本舉行酒會,正式宣布成立德雲社墨爾本分社,這也是中國相聲社團跨出國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分支機構。

2013年4月20日,郭德綱在江蘇南京出席德雲分社簽約儀式,並宣布南京德雲社將於本年正式成立開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