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過節和觀燈

過節和觀燈

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

說起過節和觀燈,每人都有一份不同的經驗。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大國,地面廣,人口多,歷史長,分布全國各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又不一樣,所以一年四季就有許多種節日,使用不同方式,分別在山上、水邊、鄉村、城鎮舉行。屬於個人的且家家有分。這些節日影響到衣食住行各方面,豐富人民生活的內容,擴大歷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團結的感情。一般吃的如年糕、棕子、月餅、臘八粥,玩的如花炮、焰火、鞦韆、風箏、燈彩、陀螺、兔兒爺、胖阿福,穿戴

的如虎頭帽、貓貓鞋、作鬧龍舟和百子觀燈圖的衣裙、坎肩、涎圍和圍裙……就無一不

和節令密切相關。較古節日已延長了二三千年,後起的也有千把年歷史,經史等古籍中曾提起它種種來歷和舉行的儀式。大多數節日常和農事生產相關,小部分則由名人故事或神話傳說而來,因此有的雖具有全國性,依舊會留下些區域特徵。比如為紀念屈原的五月端陽,包粽子,懸蒲艾,戴石榴花,雖然已成全國習慣,但南方的龍舟競渡,給青年、婦女及小孩子帶來的興奮和快樂,就決不是生長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像!

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處,無論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舉行賽船。這些特製龍船多窄而長,有的且分五色,頭尾高張,轉動十分靈便。平時擱在岸上,節日來臨前,才由二三十個特選少壯青年,在鞭炮轟響、歡笑呼喊中送請下水。初五叫小端陽,十五叫大端陽,正式比賽或由初三到初五,或由初五到十五。沅水流域的漁家子弟,白天玩不盡興,晚上猶繼續進行,三更半夜後,住在河邊的人從睡夢中醒來時,還可聽到水面飄來蓬蓬噹噹的鑼鼓聲。近年來我的記憶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在一條六百里長的沅水和五個支流一些大城小鎮度過的端陽節,由於鄉情風俗熱烈活潑,將近半個世紀,種種景象在記憶中還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樣。

因此還可聯想起許多用「鬧龍舟」作題材的藝術品。較早出現的龍舟,似應數敦煌壁畫,東王公坐在上面去會西王母,雲遊遠方,象徵「駕六龍以馭天」。畫雖成於北朝人手,最先稿本或可早到漢代。其次是《洛神賦圖卷》,也有個相似而不同的龍舟,彷彿「駕玉虯而偕逝」情形,作為曹植對洛神的眷戀懸想。雖歷來當作晉代大畫家顧愷之手筆,產生時代又可能較晚些。還有個長及數丈元明人傳摹唐李昭道《阿房宮圖卷》,也有幾隻裝飾華美的龍鳳舟,在一派清波中從容蕩漾,和結構宏偉建築群相呼應。只是這些龍舟有的近於在水雲中遊行的無輪車子,有的又和五月端陽少直接關係。由宋到清,比較著名的畫還有張擇端《金明爭標圖》,宋人《龍舟圖》,元人王振鵬《龍舟競渡圖》,宋人《西湖競渡圖》,明人《龍舟競渡圖》,……畫幅雖不大,作得都相當生動美麗,反映出部分歷史真實。故宮收藏清初十二月令畫軸《五月端陽龍舟圖》,且畫得格外華美熱鬧。

此外明清工人用象牙、竹木和剔紅雕填漆作的龍船,也有工藝精巧絕倫的。至於應用到生活服用方面,實無過西南各省民間挑花刺繡。被面、帳檐、門帘、枕帕、圍裙、手巾、頭巾,和小孩穿的坎肩、涎圍,戴的花帽,經常都把鬧龍舟作主題,加以各種不同藝術表現,作得異常精美出色。當地婦女製作這些刺繡時,照例必把個人節日歡樂的回憶,作新嫁娘作母親對於家庭的幸福願望,對於兒女的熱愛關心,連同彩色絲線交織在圖案中。鬧龍舟的五彩版畫,也特別受農村中和長年寄居在漁船上貨船上的婦孺歡迎,能引起他們種種歡樂回憶和聯想。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還有特具地方性的跑馬節,是在雲南昆明附近鄉下跑馬山下舉行的。這種聚集了近百里內四鄉群眾的盛會,到時百貨雲集,百藝畢呈,對於外鄉人更加開眼。不僅引人興趣,也能長人見聞。來自四鄉載運燒酒的馬馱子,多把酒罈連馱架就地卸下,站在一旁招徠主顧,並且用小竹筒不住舀酒請人品嘗。有些上點年紀的人,閱兵點將一般,到處走去,點點頭又搖搖頭,平時若酒量不大,繞場一周,也就不免給那噴鼻濃香酒味熏得搖搖晃晃有個三分醉意了。各種酸甜苦辣吃食攤子,也都富有雲南地方特色,為外地所少見。婦女們高興的事情,是城鄉第一流銀匠到時都帶了各種新樣首飾,選平敞地搭個小小布棚,展開全部場面,就地開業,煮、炸、捶、鑽、吹、鍍、嵌、接,顯得十分熱鬧。賣土布鞋面枕帕的,賣花邊闌干、五色絲線和胭脂水粉香胰子的,都是專為女主顧而準備。文具攤上經常還可發現木刻《百家姓》和其它老式啟蒙讀物。

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對於賽馬興趣並不大。雲南馬骨架多比較矮小,近於古人說的「果下馬」,平時當坐騎,爬山越嶺腰力還不壞,走夜路又不輕易失蹄。在平川地作小跑,鑽子步走來勻稱穩當,也顯得滿有精神。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現一點「秘密」。因為我對於工藝美術有點常識,漆器加工歷史有許多問題還未得解決。讀唐宋人筆記,多以為「犀皮漆」作法來自西南,系由馬鞍韉塗漆久經磨擦而成。「波羅漆」

即犀皮中一種,「波羅」由樊綽《蠻書》得知即老虎別名,由此可知波羅漆得名便在南方。但是缺少從實物取證,承認或否認仍難肯定。我因久住昆明滇池邊鄉下,平時趕火車入城,即曾經從坐騎鞍橋上發現有各種彩色重迭的花斑,證明《因話錄》等記載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結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雲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正是宋代「綺紋刷絲漆」

的作法。至於宋明鐵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雲南本出銅漆,又有個工藝傳統,馬具製作沿襲較古制度,本來極平常自然。可是這些小發現,對我說來卻意義深長,因為明白「由物證史」的方法,此後就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發現。當時在人馬群中擠來鑽去,十分滿意,真正應合了古人說的,「相馬於牝牡驪黃之外」。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獃,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原來跑馬節還有許多精彩的活動,在另外一個斜坡邊,比較僻靜長滿小小馬尾松林子和荊條叢生的地區,那時到處有一簇簇年輕男女在對歌,也可說是「情緒跑馬」,熱烈程度絕不下於馬背翻騰。雲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比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的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臉,滿口白白的牙齒,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裡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本來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騎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裡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覆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雲雀群,卻帶點鼓勵意思相互應和。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