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一樹菩提一煙霞 道經

夜讀《南華經》,伴隨悠然迴轉的古琴曲,只覺意境縹緲,空曠深遠。琴聲如泣,每一弦,都似從心底划過,清澈含蓄,冷艷多情。而我竟不知是落入經書,隨了境界,還是沉浸琴聲,相對忘言。一如莊周當年,不知是他夢中化蝶,還是蝶化莊周。每個人都是一本經書,只待有緣人來解讀。

那日聽戲,史湘雲說戲子與黛玉長得相似,本是無心,卻惱了黛玉。寶玉從中說和,被她們數落了一番,自覺無趣。回到怡紅院,翻看前日所讀的《南華經》,上有「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等語。

只因白日寶釵點了一齣戲,戲文里有一首《寄生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寶玉本就懷出離之心,此刻愈發了悟。遂提筆立佔一偈云: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寫畢,又恐人看此不解,亦填了一支《寄生草》。「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後來黛玉看到,在他偈語里,續寫兩句:「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寶玉內心深處有著佛家萬境皆空和道家任意自然的情結,在沒落俗世彷徨的他,最終選擇斷緣。

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於上古時期,創立於漢朝。道教海納百川,包羅萬象,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旨,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道教講求度世救人、長生成仙,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是一個文化的盛世。這段時間,百花齊放,各自郁馥,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留於後世太多深邃的文化。直到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經歷朝歷代,流傳最廣的儒道思想,與之融合,相互依存。許多人受歲月浸染,歷史沉澱,成了亦道亦儒亦佛之人。

自然之韻,超脫於文化藝術,而又蘊含其靈性與精髓。一株草木,可以了悟人世的代謝;一抹斜陽,可以讀懂垂暮的心情。河山常在,故人已改,混沌於天地間的靈光紫氣,亦自寥落無痕。

老子著《道德經》,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據說,寫完《道德經》的老子,騎一頭黃牛,踏過函谷關如珠的朝露,後不知所終。

道家倡導「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之法則。老子曾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

「文景之治」為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此番道家思想,於治民上,為最輝煌的一筆。漢武帝時期,「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受到壓制。直至魏晉,談玄之風興起,老莊思想,成了道家的正統。

莊周順應天地萬物,遵循真實的內心,在亂世持有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不羈的精神自由。莊子不爭,他退隱塵世,清修守靜,淡看生死,寵辱不驚。他的作品浪漫詩意,文筆如風,恣意流淌,變幻無端。莊子順從天道,摒棄人為,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融,為上層士族找到了一些長生成仙的修鍊理論,亦奠定道教基礎。唐代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皆極度推崇道教,規定「道大佛小」。唐玄宗時期道教最為鼎盛,並編纂了歷史上首部道藏《開元道藏》。

道風盛行的唐代,道士和道姑,地位極高。身在廟堂,可以過上十分優裕的生活,自由結交天下友朋。著名才女魚玄機曾出家為道姑,在清幽的咸宜觀修行。她在觀里品茶悟道,煮酒論詩,當時長安城內,無數文人雅士、風流才子皆去觀中拜訪,縱情尋歡。

溫庭筠有一首詞作《女冠子》,描寫一位女道士美麗的容顏。「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雪胸鸞鏡里,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北宋承襲了唐朝奉道的風氣,宋真宗和宋徽宗曾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即是真的修行。

明朝皇帝對道教亦有所尊崇,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張三丰及其武當派極為崇尚。明世宗以道教為信仰,他熱衷方術,愛好青詞,寵信道士,而道教的興盛亦隨著帝王的鐘愛,抵達登峰造極的境界。

清代帝王信奉佛教,乾隆認為道教為漢人的宗教,而奉藏傳佛教為國教。之後的道教亦隨之江河日下,失去了過往數千年的不老傳說。

直至當下,佛教依舊盛行,禪的境界為紅塵中人所嚮往。但道教文化,亦百折不撓。其實於這世俗,眾生所求的是在喧囂中獲得寧靜。不為浮華所累,願同自然修行,若清風白雲那般,來去自如,去留無意。武當山、三清山、泰山成為眾生絡繹朝拜之所,香火鼎盛之地。

道教的自然情懷、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從古至今都為世人追求。南北朝以來的《搜神記》、《聊齋志異》等志怪小說與道教相關,唐宋傳奇《枕中記》、《太平廣記》,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都蘊含豐富的道教神學。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眾生不得真道,是有妄心。心靜則澄,心澄而神自清。這世上唯有靈魂可以不死,自然得以永恆。紅塵碌碌,誰又是那唯一的清醒者。道禪原本相通,不過是為了給漂萍人生,找一個自由安逸的歸宿。

放舟野渡、獨釣寒江,或卧醉凡塵、坐禪浮世,皆是修行。悟道並非要在蓬萊仙島,亦無需素食持齋。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白雲溪水,如影相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