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阿扁的扁

陳水扁先生今年不幸狗皮倒灶了,由馬英九先生鵲巢鳩占。孔和尚曾在博客里出了道思考題,「扁」字跟「馬」字合起來是個什麼字?此題簡單得近乎小學水平,頗有愚弄民眾智商之嫌,所以很多人深想了一步,看出此題背後包含著孔和尚對台灣前途的隱憂也。

其實這也不是孔和尚的發明。整整一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908年,清光緒34年,廣東革命黨著名作家黃小配(1872-1913,筆名「黃帝嫡裔」,別號「世界一個人」),就在日本出版了一部譴責小說,名曰《大馬扁》。這個「大馬扁」,諷刺的是保皇黨領袖康有為。書中借人物之口說道:「虧你還信康有為那人!我廣東人那個不喚他做癲康?實則他詐癲扮戇,專一欺騙他人。本沒點學問,又自稱要做孔子,其實不過是個無賴子罷了。」

如此貶損康有為,實在有欠公道,康有為好歹也是個大學者和思想家,除了托福,門門全優的。這不過是當時革命黨人一腔熱血,恨不能打倒一切保守派而已。用今天的話說,是「極左」了。倒是書前「吾廬主人梭功氏」的序中講了幾句公道話,說雖然「康梁二人,招搖海外,借題棍騙,於馬扁界中,別開一新面目」,但這是「社會害康梁,非康梁之害社會也。康梁之棍騙,非康梁之罪,而社會之罪也。夫社會不平,金錢實為萬惡之原,世界一日有金錢,即人類一日不能無罪惡。康梁不幸生不逢社會平等之日,自呱呱墜地時,即浸淫於金錢銅臭之內,迷惘既深,則譸張為幻,人情大抵皆然,況才足以濟奸者乎?故吾人方言康梁之不暇,而可以棍騙為康梁罪哉?」又說「海外僑民,蒙於祖國情勢,先入為主」,這才上了康梁的當。

總而言之,歸納他的意思,是金錢社會、人慾橫流,導致了「大馬扁」的產生。不論他們講改良,還是講革命,不論講台獨,還是講統一,其實都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已,哪有一個貨真價實的英雄?所以打倒了「康梁」,又出來個「蔣汪」,打倒了「劉鄧」,又出來個「林江」,打倒了天地會,又出來個青紅幫,打倒了馬三立,又出來個郭德綱。人生代代無窮已,馬扁年年只相似。咱小民百姓,大多數情況下,分不清誰是真英雄,誰是偽君子,所以「莫談國事」,倒不失為一條安身妙策。今天咱不言馬高,也不論扁低,僅從語文角度,單說說這個「扁毛畜生」的「扁」字。

《說文解字》解釋「扁」的意思曰:「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這是用的「拆字」解釋法,把「扁」字拆為「戶」和「冊」,在門上寫的標記,叫做「扁」。後來「扁」字的意思多了,就給這個意思單獨設了一字,加了個框框,寫作「匾」。比如你家防盜門上方釘了塊木板,上面寫著「啃的雞」,或者「白虎節堂」,或者「色狼俱樂部」,那就叫「匾」。可是也有人懷疑這並非「扁」字的起源,因為最早的字都是象形字,「扁」從象形的角度看,下面是四條腿,上面是個驢頭馬面似的的東西,所以凡是叫「扁」的,必離畜生不遠。還有的測字先生說,「扁」字下面是三個「空牙槽」,有槽無牙,故凡是叫「扁」的,撒謊成性,說話都靠不住。這個解釋恐怕有點八卦了,與文字學無關,屬於「江湖闡釋」也。還有的促狹鬼說,「扁」的字形,就是半頭野驢的肚子上被橫著打了一槍,孔老師覺得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擊,羅列在此,不予採納也。

「扁」是門上寫字,這是公認的。但並非門上寫字都叫「扁」。如果是豎著寫的,那叫「額」,只有橫著寫的叫「扁」,合稱「匾額」。由此,就產生了「扁」的一個比喻意:寬而薄的東西,逐漸被形容為「扁」,名詞變成了形容詞。比如「扁豆」,「扁擔」,「扁桃體」。由於「扁」的東西一般不夠豐滿,立體感不強,所以再進一步,「不圓的」和「鼓不起來」的東西也被稱作「扁」。餃子不如包子圓滿,故稱「扁食」,「平足」也叫做「扁平足」,女郎的身材過於平板,就被叫做「阿扁公主」等等。現代小說理論中專門有一對概念,叫「圓型人物」和「扁型人物」,後者指的就是「性格單一不夠豐滿的人物形象」,這是英國學者佛斯特發明的。北大的馬振方教授又發明了一個「錐型人物」,作為對二者的補充。

漢語中的名詞和形容詞往往都可以做動詞用,如果要將一個不扁的東西弄扁了,那麼就可以直接說「扁之」。東西可以扁之,人也可以扁之,用現代北京話表述,就是「扁你丫的」,翻譯成山東話,就是「俺揍扁了你個小舅子」。由此可見,「扁」字成了形容詞以後,往往擔負了一些不大正面的意義。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這不是好話。三圓四不扁,這也不是好話。讓人痛扁了一頓,更不是好話。

由「扁」字衍生出的其他字,也多數不大正派。「扁」字加個「人」,叫做「偏」,意思是「不正」和「不全」。偏心眼兒,就不適宜當領導;偏聽偏信,則連群眾也當不好。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曰:「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不正確的意見叫做「偏頗」,所以《尚書·洪範》教導我們要「無偏無頗」。娶個老婆但家裡已經有夫人了,就叫「偏房」,住的地段不熱鬧,叫「偏僻」,皇帝如果跑到偏僻的地方苟延殘喘,叫「偏安」。老師出的題邪門,叫「偏題」,學生把出偏題的老師罵得狗血噴頭,叫「偏激」,對偏激的學生一貫歧視,叫「偏見」。橫陳在水裡的一條扁魚,可能是「偏口魚」,身體的一半行動不便,叫「偏枯」或者「偏癱」。推著偏癱的老婆四處去騙人,偏巧被一顆子彈打成偏墜,則可以導致政局偏轉,偏畸獲勝。

這個「偏」字,在我們東北,還曾經是個專門的江湖術語,指「不良少女」。在六七十年代,廣大都市青少年身心健康,朝氣蓬勃,沒有升學壓力,也不用打工賣身,除了少數像孔和尚這樣的變態學生整天讀書外,其餘的兄弟姐妹都是飽食終日,遊手好閒,過著「陽光燦爛的日子」。所以其中就湧現出若干早熟的浮浪少年,男的一般被泛稱為「小流氓」或者「小地賴子」,女的呢,北京地區叫「圈子」——現在的電視劇里都是這麼叫的,王朔葉京傅彪馮小剛這些過來人都從這個稱呼上找到了自己的少年情懷,我之所以喜歡這幾人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忠實於自己的歷史記憶,絕不跟著那些漢奸一起污衊自己的少年時代。我很理解他們,但覺得「圈子」一詞未免不雅。我們東北地區,很長時間都管那些遊盪在馬路上的姑娘叫「馬子」,如果男性與之勾搭,叫做「掛馬子」。這也是一個很不雅的叫法。在東北,你打架鬥毆,殺人放火,甚至篡黨奪權,都不會被人歧視。被人看不起的行為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小提溜」,即小偷小摸,一個就是「掛馬子」。英雄好漢應該不近女色,東北地區還保存著《水滸傳》的光榮革命傳統呢。誰家的兒子要是被指責「掛馬子」,那就沒臉見人。誰家的女兒要是被指責為「馬子」,那地位還不如今天的三陪小姐呢。所以鄰里之間或者公交乘客之間吵架,可以上罵三代,旁及姑表,但是不到忍無可忍血肉相拼之時,絕不可直罵對方是「馬子」。

我家對面3號樓的一層,有個馬子,她父母經常罵她,頂多也就是罵個「王八犢子」、「臭不要臉」之類。可是有一年夏天,她跟母親對罵起來,把母親氣得暴跳如雷,抓起笤帚打她,她反推了母親一把,從窗戶跳出來。她母親跳上窗檯,大罵了一聲:「你這個小馬子!」女兒卻毫不示弱,高聲回敬了一句:「你這個老馬子!」圍觀的眾鄰居都哈哈大笑,此後數日,他們全家人出門都抬不起頭來。

「馬子」這個詞變得太粗野之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浮浪青少年組成的遊盪群落中,開始管馬子叫「偏」了。我揣測起源大概是「不正經、不正派」的意思。這個詞的發音輕飄飄的,顯得很神秘,甚至還有幾分詩意。我現在一聽京劇《二進宮》里那段「國太偏偏要讓」,就覺得那國太有點像「偏」,心中不禁暗笑。而以前的「掛馬子」則改稱為「忽悠偏」,聽上去彷彿是一種藝術工作。我後來到北京,結識了很多長發飄飄的美術家音樂家舞蹈家,雖然彼此是好朋友,但我心裡還是有種偏見,覺得他們的工作就是「忽悠偏」的,可見語言對人的影響之深。

一般的「偏」叫「小偏」,資深的「偏」叫「大偏」,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熟女」。經常有幾個閑散兄弟聚集在樓前,指點著路上走過的女郎,判斷哪個是「偏」,那個不是「偏」。有時候伸著脖子喊一句:「喂,小偏,過來吃冰棍呀。」女郎們一般都不搭理,偶爾也會遇到潑辣的回敬道:「你媽才是偏呢!回家忽悠你媽去。」那些兄弟相互打趣時,也會說:「哥們兒臉色發青啊,昨晚上忽悠偏去啦?」或者說:「咱們找幾個小偏忽悠忽悠去?吃冰棍,我請客。」

其他所謂的正派人,包括好學生好工人好乾部,也經常談論跟情色有關的話題,幾乎每個月都會產生新的黃色笑話和故事。跟現在不同的是,那些笑話是純黃色的,跟政治無關,更不會影射國家領導人。政治也是熱門話題,但由「小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