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1]

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1]

(一九五八年八月)

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2]的有教無類,孟子[3]的民貴君輕,荀子[4]的人定勝天,屈原[5]的批判君惡,司馬遷[6]的頌揚反抗,王充、范縝、柳宗元、張載、王夫之[7]的古代唯物論,關漢卿、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8]的民主文學,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諸人情況不同,許多人並無教育專著,然而上舉那些,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談中國教育史,應當提到他們。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側面說來,幾千年來的教育,確是剝削階級手中的工具,而社會主義教育乃是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

兒童時期需要發展身體,這種發展要是健全的。兒童時期需要發展共產主義的情操、風格和集體英雄主義的氣概,就是我們時代的德育。這二者同智育是連結一道的。二者都同從事勞動有關,所以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總結以上所說,我們所主張的全面發展,是要使學生得到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

注釋

[1]這是毛澤東在審閱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教小組組長陸定一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時加寫的兩段文字。陸定一的這篇文章後來發表在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出版的《紅旗》雜誌第七期。

[2]孔子,見本卷第84頁注[12]。

[3]孟子(約公元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

[4]荀子(約公元前三二五——前二三八),名況,字卿,戰國末期哲學家、教育家。

[5]屈原(約公元前三三九——約前二七八),名平,字原,戰國時期詩人、政治家。

[6]司馬遷(公元前一四五或公元前一三五——?),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7]王充(二七——約九七),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時期哲學家。范縝(約四五○——約五一五),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人,南朝齊、梁時期無神論思想家。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張載(一○二○——一○七七),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北宋哲學家。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農,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哲學家。

[8]關漢卿(約一二二○——約一三○○),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劇作家。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吳承恩(約一五○○——約一五八二),字汝忠,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明代小說家。曹雪芹(一七一五——一七六三),名霑,字夢阮,滿洲正白旗人,清代小說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