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扮演的角色

在上一章里我們討論了概率趨勢、概率思維和統計推理的重要性。本章將沿襲這一話題,重點強調人們理解隨機性和偶然性這兩個概念時遇到的問題。我們將強調,由於沒有領會偶然性是如何始終貫穿於心理學理論中的,人們常常誤解了研究對於臨床實踐的貢獻。

我們大腦的進化始終以這樣一種方式,就是讓我們能夠不懈地尋求世界中的各種模式。我們尋求身邊事物的關係、解釋及其背後的意義。心理學家已經對這種強烈傾向進行了研究。這是人類智力的典型特徵,而且能夠解釋人類在信息加工和知識獲得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令人驚嘆的諸多能力。

然而,人類認知過程的這種極具生存適應性有時也會反戈一擊。例如,環境中沒有什麼可以進行概念化的東西,可我們還是還一味地去尋求概念性的理解,這就是一種不良適應。那麼,到底是什麼在人類認知這一最與眾不同的方面製造麻煩呢?是什麼打亂了我們對結構的尋求並阻礙了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呢?你猜對了,是概率。說得更具體些,是偶然性和隨機性。

偶然性和隨機性是我們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偶然性和隨機性的規律支配著生物進化和基因重組的機制,物理學也運用關於偶然性的統計定律來解釋物質的基本結構。自然界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系統性以及可解釋的因素與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再回想一下前面談到的例子:吸煙導致肺癌。生物學上系統的、可解釋的方面將吸煙和某一疾病聯繫起來,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吸煙者都會患肺癌,這種趨勢是概率性的。或許最終我們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吸煙者不會患肺癌,但在現階段,這種變異性必須歸因於大量偶然性因素,是這些因素決定一個人是否患某一疾病。

這個例子說明,當一件事取決於偶然性時,並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確定的,只是說它目前是無法確定的。擲硬幣是偶然事件,但並不是說在對拋擲的角度、硬幣內的金屬成分以及許多其他變數加以測量之後,也不可能確定其拋擲的結果。實際上,這些變數確實決定了擲硬幣的結果。但是,我們稱擲硬幣為隨機事件,是因為在每一次拋擲時,我們沒有比較簡易快捷的方法來測量這些變數。一次拋擲的結果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不確定,它只是在當下無法確定而已。

世界上的許多事件不能以系統性的因素來完全解釋清楚,至少現在還不能。然而,當一個特定的現象沒有現成的系統解釋的時候,我們頭腦中的概念尋求「設備」往往仍在隆隆運轉,試圖將無意義的理論強加於原本隨機的數據。心理學家曾對此現象進行了實驗研究。一個實驗情境中,要求被試觀察一系列在多個維度上有所區別的刺激物,並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刺激物屬於一類,而其他的則屬於另一類,被試的任務是去判斷每一個刺激物屬於這兩類中的哪一類。實際上,刺激物是研究者隨機歸類的,因此除了隨機性,並沒有任何其他規律。但是,被試很少敢做隨機猜測。相反地,他們通常會絞盡腦汁,虛構一個複雜的分類方法,並對他們給這些刺激物所做的分類做出解釋。

同樣地,形形色色的「預謀論」通常也需要一套又一套複雜的說辭去解釋那些預謀論者拚命想要理解的、原本是由隨機因素導致的事件。這一現象十分典型,甚至各類權威人士在其專業領域內的工作也往往如是。許多金融分析師的思維方式就體現了這一謬誤。他們通常會對股票市場價格的每一次小的波動都編造出精細的解釋,而實際上這種變化大多只是隨機波動而已(Malldel, 2004; Taleb, 2001)。然而,股票市場分析師總是不斷對客戶暗示他們可以(也許他們也相信自己可以)「征服市場」,即使當大量的證據表明他們中的大部分其實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過去幾十年中,如果你購買了標準普爾指數中的所有500種股票,然後放著不去管它(我們稱之為「傻子策略」的辦法——去買一種依照這一指數的互惠基金),那麼今天你獲得的回報會比2/3的華爾街股票經紀人為他們的顧客所賺的還要高(Egan, 2005; Hulbert, 2006; Malkiel, 2004; Updegrave, 1995),你的成績也會打敗80%訂閱費已經漲至每年500美元的財經通訊雜誌(Kim, 1994)。

但是,我們要如何看待那些確實打敗了傻子策略的經紀人呢?你可能想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能。我們通過設想這樣一個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有100隻猴子,每隻猴子手中握有10支飛鏢,它們都向一面寫有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牆上擲飛鏢,飛鏢扎中的股票就是那年要買的股票。那麼,一年後它們的業績會是怎麼樣的呢?有多少只猴子能打敗標準普爾500指數?恭喜你答對了。大概有一半的猴子會。那麼,你會不會願意付錢給這一半打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猴子,授權它們在下一年幫你選股呢?

這個關於財經預測的例子的延伸,證明了原本純粹隨機的事件會因怎樣的邏輯而看起來像是由可以預測的因素造成的(Fridson, 1993; Paolos, 1988)。假想你收到一封信,信中告訴你有這樣一份關於股票市場預測的通訊。這個通訊並不收費,只是要求你試試照著他們的建議去買股票,然後看看它的預測靈不靈。它告訴你IBM的股票會在下個月攀升。你把這份通訊隨手一扔,但是你確實注意到在下一個月里IBM股票果真漲了。如果你曾讀過一本與本書的內容類似的書,你會覺得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僅會將其視為一次僥倖的猜中。後來你又收到另一份來自同一家投資諮詢公司的通訊,該通訊說IBM股票會在下個月下跌,當股票確實跌了的時候,你仍將其視為僥倖,但是這一次你可能就有點兒好奇了。當這家公司寄來第三份通訊,預測IBM下個月會再次下跌時,你發現自己對這幾頁財經內容的關注度提高了。繼而你發現該通訊又一次做出了準確預測,IBM這個月確實又下跌了。當來自這家公司的第四份通訊說IBM下月會漲,而且也確實漲了時,你難免會覺得這個通訊真還挺神,而情不自禁地想花29.95美元去訂一年這本如此有價值的通訊。這種誘惑難以抵擋,除非你能想像:此時在一個簡陋的地下室里,某人正在準備下周要寄出的1600份通訊,這些通訊會按電話黃頁上的1600個地址發出,其中800份預測IBM下月上漲,800份預測下跌。當IBM在下個月真的漲了,公司就繼續把通訊只發給上月接收到正確預測的800位「客戶」(當然,其中還是400份預測漲,另外400份預測跌)。然後,你可以想像,這個「鍋爐房」——可能還包括在背後煽風點火、輔助造勢的電話營銷騙子——正在向第二周接收到正確預測的400位客戶發送第三個月的預測通訊(還是200份預測漲,200份預測跌)。是的,你就是連續四次收到正確的隨機預測信息的100個幸運兒之一!這100個「幸運兒」中的大多數會為了能繼續收到通訊而支付29.95美元。

現在看來這就像是一個玩弄眾人於股掌之上的可怕騙局。實際也是如此。而當那些「受人尊敬」的財經雜誌或電視節目給你推薦「連續四年擊敗一半以上對手的股票經紀人」時,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請回想一下猴子擲飛鏢的場景,設想這些猴子是年年選股的股票經紀人。很明顯,第一年他們之中有50%會擊敗他們的對手。第二年,這50%的人中又有一半——按隨機水平來說——會擊敗其對手,即25%的經紀人能連續兩年擊敗他們的對手。之後第三年又有一半——隨機水平——能擊敗對手,即總人數的12.5%連續三年擊敗對手。最終到第四年,又會有這些人的一半(總人數的6.25%)能擊敗自己的對手。因此,100隻猴子中大概有6隻能取得像財經節目和報紙所說的「連續四年擊敗了其他的經紀人」的驕人成績。那麼,這6隻擊敗了一起扔飛鏢的同伴的猴子(正如你所見,也擊敗了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華爾街經紀人;參見Egan, 2005; Malkiel, 2004)的確有資格在電視節目「華爾街一周」中亮相,你覺得呢?

人們有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這一現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稱為錯覺相關。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在通常情況下應該一起發生時,就會認為自己頻繁地看到了同時發生的現象,甚至當這兩類事件的同時出現是隨機的,並不比任何其他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頻率更高時也是如此。總之,即使是面對隨機事件,人們也傾向於看到他們所期望的聯繫( & Ross, 1980; Stanovich, 1999, 2004)。他們在原本沒有規律的地方看到了規律。

許多有控制的研究(如King & Koehler, 2000;Stanovich & West, 1998)都證明,當人們頭腦中已經預設了兩個變數相互關聯的想法時,他們甚至能夠在兩個變數根本毫無關係的數據中發現聯繫。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