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1世紀必備的素質 無論遇到什麼危機都「照樣安於現狀」

下面作為本書的總結,我想說的最後一點是,現在的這種危機感缺乏,在真正的危機來臨的時候會怎樣。

現在的年輕一代滿足於「小幸福」的傾向很嚴重,他們不需要車也不需要電腦,「只要有手機一切就0K」的生活正是一種沒有慾望的「小幸福」。他們生活在無法獲得世界信息、閉塞的、半徑小於3米的世界裡。

大人們雖然嘆息他們沒有古典式素質,可大人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缺少現代素質。

在這種狀態下,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危機,恐怕大家都只會「安於現狀」,別的什麼都不做。

本應該成為日本中心力量的「少年jump一代」也完全不把全球化放在眼裡,他們只在乎自己的狀況——有朋友、有友情、有差不多的東西就足夠了。他們不管別人怎麼想,在他們:看來那都是事不關己的事情。這樣的一代人完全不能應付危機。也就是說,他們面對危機,只會把危機當做危機接受。因為沒有戰鬥的準備和戰鬥的慾望,所以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們都只是說著「沒辦法」、「應該沒那麼糟糕吧」,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對整個地球的問題、亞洲和非洲的貧閑問題也無動於衷。

在他們看來,即使日本衰退、被世界拋棄、被玩弄也沒有關係。他們認為使日本重新成為以前那種經濟大國的做法很傻,與其回到以前,不如安於現狀,好好在東亞的一端待著更好。

前面我把這種現象稱為「葡萄牙現象」。

葡萄牙曾經是大航海時代的主角,可是國家開始衰弱後就抱著「沒辦法」的想法迅速退出了世界的主要舞台。從那以後,葡萄牙人就一邊回憶著以前的光榮,一邊過著清貧的生活。

葡萄牙和日本很有淵源。

1543年,漂到種子島將火槍傳人日本的是葡萄牙人,第一個把基督教傳入日本的聖方濟各·沙勿略也來自葡萄牙。

在日本閉關鎖國之前的100年左右時間,葡萄牙是日本和西方交流的窗口。

用現在的話來說,當時的葡萄牙人是世界上最全球化的人。大航海時代剛剛開始的時候,瓦斯科·達·伽馬等人就走向了海外。葡萄牙人在遙遠的俄羅斯、南美等地設置了據點,建立了大殖民地帝國。

可是,殖民活動被荷蘭、法國、英國取代後,葡萄牙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迅速地避開了世界的變化,之後便靠剩下的殖民地勉強過活,直到20世紀後半期幾乎毫無建樹。

可是,1975年的時候,葡萄牙一下子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殖民地。於是,經濟混亂不堪,以石油為中心的物資也不能廉價購入,還引來了大量的移民,國力進一步衰落。不過,自從1986年葡萄牙加入歐共體(現在的歐盟)後,葡萄牙政府終於開始了改革。

可是在歐盟成員國中,葡萄牙的GDP增長率是最低的,貿易赤字在不斷擴大,經濟來源主要依靠海外打工人員獲得的外匯維持;農業也很蕭條,一半的糧食蔬菜都要靠進口;人均壽命、識字率在歐盟中也是最低的。

葡萄牙衰退到這種地步的部分原因是沉浸在控制殖民地的夢想中,沒有及時完成向近代國家的轉型,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國民完全沒有危機感日本正在向成為第二個葡萄牙轉變。

雖然日本的說法是「經濟長期停滯」,可是這樣下去的話只能衰退。不久,如果現在的「少年jump一代」成為管理層的話,這種傾向就會更加明顯。因為日本人的意識已經變成——雖有話想對美國說,但還是算了吧。如果讓我們出動自衛隊的話……雖然原則上不能出動,算了,還是出動吧。中國和韓國真是不討人喜歡,所以經濟以外的領域盡量少和它們來往……

繼續寫下去也沒什麼意義,所以就到這兒吧。這種意識一點都不理性,都是些感性的東西,持有這種意識的人根本就不思考。

如果能客觀地、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的形勢,就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美國軍事力量的保護,就不會有當今的日本。因為日本糧食、物資短缺,資源匱乏,所以只能順應全球化經濟的潮流,不斷地創造新興產業。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連生存都成問題。

這些觀點雖然是理性的,可是這個國家一旦被感性所控制,所有的理性就都派不上用場了。因為感性是不需要發揮想像力的,在感性的控制下根本想像不到會有連「小幸福」都無法實現的未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