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1世紀必備的素質 為什麼有人想恢複「古典素養」?

下面我想再談談古典素養。

我在媒體上論述日本人「智商衰退」的時候,一定會談到「失去素質的現代人」這樣的內容。

就像我前面論述的一樣,如果這裡的素質是指古典素養,那就沒有那麼多問題了。我想說的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即使不讀過去的古典名著,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我的立場是「時代變了,素質也應該重新定義」。

可是現在日本有很多素質復古主義的理論,對此我感到很吃驚。報紙、《文藝春秋》、《中央公論》等綜合雜誌上還編排了「所謂日本人的素質」、「失去素質的現代人」之類的專欄。

當然,我並不是不理解這種心情,可是專欄里所論述的正是那些過去的素質。對此,我感到很疑惑,因為他們自始至終的觀點都是「現在人不讀古典是不行的」。

他們說,「在江戶時代,日本是世界上少數素質水平較高的國家。可是,明治維新以後,隨著近代化的發展,國民們越來越偏重於實學而忽視了古典。戰後,這種趨勢更加嚴重,致使日本才變得如此頹廢。」

他們所謂的「素質主義」是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優秀人格,並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思想。這是大正時期舊制高中所奉行的思潮,直到戰後的1970年,這一直是大學生的一種規範文化。

在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竹內洋寫的《素質主義的沒落》一書中,他用各種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論證了素質主義的盛衰。就像他所證明的那樣,素質主義在1970年左右就消亡了,現在為什麼又要恢複它呢?

以前能講歷史的人被認為是有素質的人,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可是現在只懂歷史什麼都做不了。

在這個Google時代,幾乎所有的歷史知識都能被瞬間查出來。如果想找和歷史有關的事例,到網上檢索一下就能出現很多資料。所以,更重視思維訓練的人只需要了解在網上查閱歷史事件的方法就行。現在,就連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都能通過檢索的方式來閱讀,所以沒必要把歷史作為知識記在腦子裡。

我在前面章節也說過,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能夠提出「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於現在所發生的事件」這種疑問,並以此進行思考的人比「只了解歷史的人」更優秀。這樣的人才是21世紀有素質的人。

只要你給Google三個小時的時間,它就能讓你對所要查找的題目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的勝負取決于思考的深度而不是知識的多少。

有些人知識淵博,就像一部百科全書。我們可以把他們稱為司馬遼太郎式或者立花隆式的有素質的人,這種人在21世紀雖然會受到尊敬,可是卻不能創造出任何價值。

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是「不會思考的人類」。

司馬遼太郎的優點在於他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編出新的故事。我們無法經歷過去的世界,可是他卻能把這種沒有經歷的故事寫得像親身經歷過似的,讓人感覺像是看見了看不見的東西,這種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

可是,現在這種知識稱不上是素質。

世界的領袖們之所以遠離了古典式素質,是因為作為知識的素質已經沒有意義了。從這層意思上來說,日本偏重知識的教育,也就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的競爭已經毫無用武之地了。我再三強調的是,應該立刻停止「〇X式教育」。

另外,比起用短時間內能在Google上檢索到的古典知識,面向現代世界的知識更重要。比起有素質的人,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否把這種能力應用於實際行動,這才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在世界通用的尺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