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向強者學習 向中國學習「引進外資」和「地方分權」

一聽到「向中國學習」這句話,很多人會擺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可是如果是本書的讀者,就應該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從匯率來看,可能在2010年前後中國經濟的GDP就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們就會變成世界第三。而且,中國在購買力評價(PPP)方面也超過了日本。

我們需要更加冷靜、更加客觀地觀察一下他們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要好好考慮一下中國為什麼能適應全球化,實現速度驚人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引進外資。也就是說,中國是繼美國、英國之後第三大引進外資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接受了各個國家的投資,靠這些投資獲得了發展,中國並不是獨立發展到這一步的。這十幾年來,中國的銀行雖然也持有很多不良債權,可是外國銀行資本的投入使它們克服了危機。現在,世界前20名的銀行中,中國的就有4家。

而且,這些外資的引進不僅僅靠銀行,中國還大膽地進行著地方分權,這對於日本來說是很重要的。

中國在經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後,經濟便飛速發展,勢如破竹,這些改革主要表現在「地方分權」,也就是讓地方「自由地做」,提出這一改革的人就是朱鎔基。他原來曾是中國人民銀行的行長,從1998年開始擔任國務院總理。在任期間,他進行了大膽的經濟改革。

朱鎔基的基本政策是地方分權。由於這個改革,中央部委的公務員驟減了一半。那時候他主要做的事是「改革國有企業」。他給國有企業關門的自由,也給它們收購的權利和被收購的自由,國有企業可以從中選擇任何一個。他放開了國有企業,對它們說「你們自己考慮存亡吧」。

結果怎樣了呢?地方政府開始了激烈的競爭。因為如果國有企業轉型成民營企業的話,其經營就和地方上的重要領導們密切相關,企業的業績就會影響到城市的經濟增長。比如,如果某市的經濟連續兩年沒有7%以上的增長的話,政府就會給予黃牌警示;如果連續3年低於7%的話,就會給予紅牌警示,然後市長就會下台。

這其實是一種純粹的成果主義,由於這種改革措施的實施,城市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如此一來,要想提高城市的收入,就只有提高企業的業績。可是,國有企業無論如何也提高不了業績,因為它們沒有經營能力和經營方式,那就只有對外資開放,引進外資,接受技術合作,接受資本合作。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是從地方上開始的,而中國正是通過這一點獲得了發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