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向強者學習 改變德國人的是美國的企業併購

日本應該學習的另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是德國。

德國雖然是中等規模的國家,可是德國的經濟卻能和大國相匹敵。不管怎麼說,GDP在沒被日本超過之前,德國也是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可是冷戰結束後,東西兩德的統一使東德成了德國的負擔,從此德國便陷入了長期的低迷狀態。

可後來德國卻脫離這個低迷的長隧道,實現了順應全球化的大業。現在的德國不僅是歐盟經濟的「領頭羊」,還養活了原東德2000萬人口,作為全球化經濟的一員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般的國家、一般的國民是無法做到這些的。東西兩德統一後,東德的失業率曾一度高達40%,西德用國民每年多繳的5%的稅金支撐了東德5年。

這可能逐漸改變了國民的意識,國民們認真地考慮了該怎樣在這個全球化世界中生存下來。

可是,德國的國民意識之所以產生如此急劇的變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德國的大企業在美國實行了大規模的企業併購(M&A),迫使國民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素質。

被稱為三大化工企業的赫斯特、巴斯夫、拜耳一個接一個地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的收購。收購方如果能使被收購的公司翻身,但不對其進行重新整頓的話,整個公司就有陷人危機的危險。

戴姆勒收購克萊斯勒的時候就陷入了危機,西門子收購美國WH工業的時候也是如此。為了克服這些危機,德國人開始認真地考慮全球化經營。

日本企業和德國企業在美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上都吃了很大的苦頭。可是,相對於日本企業採取的有機增長,德國企業採取了大膽的併購成長戰略。這樣做不僅需要巨額的投資,而且由於企業文化的差異,還有可能導致企業的生產力一時間呈現下降的趨勢。

因此,在德國想要取得部門主管以上的職位,德國式經營是行不通的,不僅要擁有能夠經營美國公司的能力,還需要重新整頓財務,而且必須會使用英語。就這樣,德國開始了真正的全球化經營。

比如,戴姆勒在本國的斯圖加特生產的賓士車,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工藝上來說都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在美國生產的卻不行,成品車的性能降低了,成品合格率也下降了。戴姆勒被收購來的克萊斯勒拖住了。

所以,如何整頓收購來的公司,如何讓美國人活用德國的技術,怎樣才能鼓舞美國的員工士氣——能夠做到這些的人才成了重中之重。也就是說,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成為德國本部的員工。到此,考驗德國商人的時刻到了。

「只拘泥於國內的話,是無法在世界上取得勝利的。如果不能在世界上通用,也就不能在本國通用。」這就是全球化經營,德國企業和德國人萌發了這種意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