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向強者學習 向「中等規模的國家」學習適應全球化的教育改革

日本第三個應該學習的是中等規模的國家(人口在1000萬到1億之間)。這些國家也為適應全球化經濟而不斷地摸索著方法,現在它們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國民教育。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德國和韓國這兩個適應全球化經濟的中等國家。雖然有人會問「不讓大家學習德國而學習韓國,你的自尊心哪裡去了」,可是我不想追究這一點,而且追究這一點也是毫無意義的。

現在,韓國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韓國的經濟呈現出一種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脆弱性,並再度陷人危機。可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實施了「全球化戰略」,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因為韓國人民由此萌發了危機意識,他們覺得「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所以社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韓國和德國並沒有發生其他國家那麼大的變化,因為它們不像丹麥和芬蘭那麼小,所以有時候不那麼靈活。而且,韓國和德國的歷史習慣和傳統文化作用也很強。

可是,這兩個國家對全球化的適應仍然取得了進展。

韓國的變化使人吃驚的首先是大學教育,其次是三星等大企業的變化。韓國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怎樣在大學和企業中培養全球型人才,然後讓他們在世界上發揮作用,這一點我在有關教育的那一章也說過。

韓國的大企業有三星、LG、現代汽車、浦項制鐵集團(Posco)等,這些企業招納了大學裡湧現出的國際型人才,積極地在全球開展業務。

三星用半導體控制了世界,現代汽車就不用說了,在造船方面也成為世界第一,而這些都是上述改革的結果。LG也依推日本企業的弱項家用電器闖入了世界前三名。韓國企業已經忘了自己是韓國企業,正在向能夠稱霸世界的形態轉變。

我在前面的章節中說過,在韓國的一流大學,一般課程都是用英語授課的,這種教育的本質就是領導力的教育。總之,韓國改革了教育體制,告別了過去「韓國通用型人才如果在世界上不通用的話也沒辦法」的觀點,開始積極地實施英語教育。

我在梨花女子大學和高麗大學擔任教授,在那裡上過課。以前學校都要求我「用日語」上課,可是現在變成了「用英語」。有時候我感到很受打擊,因為韓國學生對英語的反應簡直就和美國學生一樣快。韓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就是這麼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