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提高「集體智商」的教育改革 教育的「新生」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在日本,自從「素質教育的弊端被指出後讓教育獲得新生!」的口號就沒有停止過。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廢除「素質教育」。

但是,2008年1月召開的教育新生會議卻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意見,雖然會議標榜的口號是「要動用所有的社會力量來使教育獲得新生……要保證教育新生的實質」。

會議羅列了一大堆現行教育體制的問題:「校園凌辱現象」、「素質教育的弊端」、「平均主義」、「形式主義」、「封閉性」、「隱蔽保護主義」、「消極主義」……而最終提到的解決辦法只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因此,如果讓我給這個報告打分的話,我肯定會打零分。

縱觀過去三次教育新生會議的提議,以及與之相應的改革制度和預算提案,全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

比如說,教師資格方面的改革。雖然說這是10年來首次對教師資格證制度進行的改革,但是它並沒有促成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這和駕校廢除實地操作是一樣的道理,認為只要老師講的東西學生能聽懂,就說明老師的水平合格。總之,這種只知道將講課水平差的老師排除在外的做法,無法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

還有提議稱應該將大學的開學時間由4月改為9月,它的理由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時間充足的暑假,而且也是合乎國際標準的。但與其這樣做,還不如採取延長春假的措施。

教育新生會議沒有提出從根本上解決現行日本教育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其實所謂教育的「新生」本來就是一個錯誤。

所謂「新生」,意思就是要比以前變得更好,如果沒有變得比以前更好,那隻能說明是倒退,「回到了過去」。如果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上發生倒退,教育制度很有可能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而在第六章中提到的孩子們學習興趣減退的問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廢除「素質教育」、加強德育教育、消除校園凌辱現象和啃老現象以及自由職業現象,僅僅這樣就能改變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嗎?

事實上,日本的啃老族和自由職業者為數不少。要徹底消除這種現象,或許不是一個好主張。

不管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必須抓住根本,然後再採取措施。但是,安倍標榜的「新生」政策只不過是成就了他的首相而已,他號召要「讓啃老族和自由職業者重獲新生」,但其實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

最後再說一點,假使改革「素質教育」的提議通過了,教育制度完全恢複到了以前的模式,日本就會湧現出足以與「金磚四國」 相匹敵的大量人才嗎?

一直以來,日本教育制度的前提就是「不管什麼問題一定有標準答案」。就像我在第四章的「〇X式教育」和第六章的「偏差值教育」中詳細描述的那樣,這種教育體制就是導致日本人智商衰退的罪魁禍首(圖7-1)。

調查對象:各國15歲學生

■2000年在32個國家(28個經合組織成員國+4個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範圍內進行調查

■2003年在41個國家(30個經合組織成員國+11個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範圍內進行調查

■2006年在57個國家(30個經合組織成員國+27個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範圍內進行調查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省,◎BBT綜合研究所

教師按照文部省制定的指導方針去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把答案告訴學生,然後通過考試和測驗來檢查學生是否將這些答案都記住了。這種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人就是「不會進行思考」的人。

在工業化時代,在為了實現絕對平均主義的前提下,這種教育體制可以說是有好處的,可是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網路時代,遇到問題只需要在網上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那麼在這樣的時代,還需要那樣的教育模式嗎?

因此,在現在的網路時代,去研究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物才是最有價值的。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麼21世紀的教育將無從談起,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官員、老師以及父母恰恰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日本教育的所謂指導方針,指的就是文部省規定的「任何事物都有標準答案」的前提。現在,人們必須要問的問題是:「這個前提是正確的嗎?」

然而,在教育新生會議上沒有一個人提出這樣的疑問,而且不論是在以前的報告中,還是在新形成的報告中都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認真思考一下「21世紀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日本會長期處在衰退中」這樣的問題,進而再反過來思索一下「將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為了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學校應該做些什麼」之類的問題,我想政府的教育報告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