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網路社會和大腦 網路是否破壞了人性?

人們所說的所謂網路帶來的危害,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說網路和手機「破壞了人性」。「由於人們陷入了過分依賴網路和郵件的狀態中,人的交流能力因此顯著退化,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點」、「2頻道的廣告牌上時常有惡意誹謗和中傷別人的言論出現、自殺網站造成了很多人輕生,甚至有些人對自殺網站產生了依賴感,人類心理的陰暗面被大幅度激活了」,等等,這一系列的觀點都說明網路是有害的。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作家柳田邦男。柳田在他的兩本著作《失敗的日本人》和《感受人類痛楚的國家》中,仔細分析了網路的危害問題,具體主旨如下:

從現在起,讓我們對手機、對網路說「不」!殺氣騰騰的少年犯罪頻頻發生、為尋求高效率而引發的重大事故、指南化的工作、失去多樣性的語言這一切都已驗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急速發展的IT革命已經奪走了這個國家太多的東西。我們要讓豐富的傳統文化漸漸起死回生,這本書就是對世人發出警示的現代日本論。

還有另一種網路危害論的觀點是網路「導致了智商的衰退」。比如說隨著Google這種搜索引擎的誕生,本來要花費腦力完成的作業——寫論文,現在就可以通過網路複製粘貼完成,而不用絞盡腦汁地進行思考,這就導致了人們在做事時變得不會思考,知識變成了片段性的東西。

在第一章中我曾提到,有位編輯曾就「智商衰退的日本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說的也是網路的危害,問題具體如下:

Q:需要調査的問題,如果全部能用Google搜索到答案,那麼人們的思考能力會不會因此而衰退,從而變成笨蛋呢?

我把持有這種危機感的人的意見以及這位編輯給我的提示做了整理,在下面介紹兩個。

……是不是人人都認為「想要得到的知識只要從網上搜索就能輕鬆得到了」。……過去,我們要想得到信息,就必須通過親自行動才能得到。而現在,光是處理手機和網上的信息就已經夠煩的了,這一切不由得讓人覺得,人的自我意識正在變弱。

(小沼純一:《朝日新聞》,早大助教、音樂評論家,2006年1月5日)

……孩子們有一種錯覺,只要能從網上收集到信息就算是學到知識了,所以孩子們總是認為「自己最近進步很大」。

在讀第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應該思考一下作者的寫作意圖,而現在的人首先想到是上網檢索這些本來需要思考的內容,他們認為「上網查可以早一點得到答案」,殊不知這樣的方便和快捷卻泯滅了人的好奇心,讓人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只想走捷徑。……

(戶塚亀登:《日本經濟新聞》,早大兒童媒體研究所 網路與文明(第6部)2006年8月17日)

對於以上觀點,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為了使讀者能夠徹底理解,在這裡我首先要提一個問題。

Q:在今後的社會中,網路有沒有可能徹底消失呢?

其實這個問題想都不用想,誰都會回答「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現在無論怎麼批判這個事實都無濟於事,即使你羅列出再多的網路危害也是沒用的。與其考慮這個問題,還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更好地去駕馭這個全新的世界。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為了我們後代的「智商」,我們必須要克服網路帶來的這些危害。

現在,網路世界被稱為「Web 2.0」,正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之中,至於它到底能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就要看我們自己怎樣處理與網路的關係了。

然而,這個網路社會,好像問題的本身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我們生活的21世紀本來就是一個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在我看來,網路才是誘導這個世界變成沒有答案的世界的「元兇」。

最重要的是,我們人類怎樣去利用它。

有人指出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所以人類就有了釋放陰暗面的機會。但話又說回來了,網路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關鍵是要看人類怎樣利用它。就像網路可能產生無窮的危害那樣,它也可能為人類帶來無數的好處,所以不管怎麼說,都不能單純地把使用網路的人看做是笨蛋。

——出自石渡嶺司《最高學府里儘是些笨蛋》(光文社)(◎山田玲司)

而對網路能夠應用自如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以缺乏知識、思考能力欠缺、不懂禮節、公共規則意識淡薄的居多。

然而這些人並不是只存在於網路世界,他們還存在於現實世界,所以由此就引發了一個網路特有的問題,而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準確。也就是說,在網路世界中,沒有人制定規則,也沒有人會給別人指明方向。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就會頻繁地發生像網路上那樣的欺詐等違法犯罪事件,如果我們任由自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我們的集體智商就會走向衰退。

基於這些認識,我們一定要考慮怎樣使用網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網路給我們帶來危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