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局和「集體智商」 「一年徹查」只不過是信口開河

養老金漏登問題被發現已經將近一年了,至於重新核對工作則完全沒有進展。2008年3月,社會保險廳對基礎養老金編號進行整合後,將登記在冊的名單公布在網上,公布的人名有3070萬個,這個數字僅僅是全部的六成而已。也就是說,在5000萬的總數中約有2000萬份保險金是無法確定其擁有者的。最後為了儘快確認好養老金的登記記錄而出台了「年金特別便」的辦法,即便是這樣還是存在登記錯誤的問題。在養老金問題上,已經連解決辦法都找不到了。

在我看來,這樣的局面從一開始就是能預見到的,當時安倍首相說「在一年之內要完成養老金的數據整理工作」,到福田內閣時,厚生勞動大臣舛添要一也說要「全力採取措施」,現在看來這些全都是在信口雌黃。

為什麼我會知道這些事情?

因為我在中國大連有一家日語的數據輸入公司。根據經驗,整合工作比如說工作量的估計、經費的估算,要想得到滿意的結果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數據存放的現狀如何?為什麼從40年前開始就有內部數據遺漏的問題發生?為什麼認識到這點後還是繼續放任不管?——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那麼作業估計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可以斷言,把5000萬人的數據在一年之內整合完畢,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無稽之談。

當然,即便是和我的看法不一樣,但只要稍微想像一下也能知道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從事這樣的確認、整合工作,除了給當事人打電話或者約其面談以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不管是誰,稍微想一下都會知道,5000萬人的數據按照政府的說法是絕對完不成的。

即便是去和當事人見面,他也不可能記住所有的數據。「那就詳細調查吧」,比方說3周或4周後可以得到答覆,那就意味著在一個人身上就要花3~4周的時間。但這可是5000萬人的工作量啊。一年只有區區52周,怎麼可能完成呢?就算是有1萬人投入這項工作,但在面對每個當事人時,還是要整;合5000萬份的數據。一天核對的22份數據當中,通過電話和當事人對話、然後再確認,這些工作都能夠順利完成的頂多:7~8個,而且現在通過打電話能夠得到確認的概率只有20%。

總之,對於這項工作,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永遠都完不成了」。

還有,社會保險廳自身本不應該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即便是被政府承包下來的NTT數據也不應該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因為那樣的話總會讓人覺得政府是在撂挑子。

政府一會兒說這項工作的費用是10億日元,一會兒又說除去利潤是7億日元,這種毫無信用可言的言論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即便算少一點,如果僱用一個人需支付的年薪是400萬日元,那僱用1萬人的話就是400億日元,怎麼就算成10億日元了呢,對此全然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恐怕和之前在通信費和體系構築費(1萬億元)的問題上理不清頭緒的情況是一樣的,就像政治家說的那樣只是在「估計」之後得出結果。

但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這項工作的估計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僅算出工作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總之,在養老金這項工作上,不管是從誰的口中得到允諾,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然而2007年7月在還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時,參議院選舉就開始了。自民黨之所以會大敗而歸,就是因為在養老金問題上的荒唐行為激怒了民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