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經濟蕭條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轉嫁風險會提高成本

現在日本的食品界可謂是連一點真實性也沒有,所以每當事情的真相被曝光之後,最高興的莫過於報紙和電視,它們會對此進行大肆報道、大寫特寫。

「不二家使用過期原料、『比內雞』造假、『鹿兒島黑毛和牛』炸肉餅里摻有來路不明的牛肉、石屋制果的『白色戀人』在保質期上欺瞞消費者、『鹿兒島產的蘿蔔』實際上是中國產的、名古屋交趾支那雞中摻有兩成的鵝肉、『赤福糕點』將賣剩的產品冷凍後進行二次出售……」在像這樣的報道不勝枚舉,而現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一談到食品最重要的問題莫過於「食品是否安全」、「對人體是否有害」。

撇開產地造假的問題不說,我們先談談保質期的問題。保質期是生產廠家可以隨便決定的東西,而且食品並不是剛一過保質期就不能吃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食用過期食品的情況時有發生,所謂的「保質期」也不過如此。因此,被報紙和電視當做新聞大肆報道的「保質期造假」的問題究竟算不算是新聞,是很值得商榷的。

事實上在秉持「風險自己承擔」原則的國家,比如說在美國就沒有保質期這一說。商品上只註明產品的生產日期或者出售日期,至於買的人在什麼時候食用,那是消費者自己的事情,和生產商毫無關係。所以美國人在購買肉蛋類產品時,都是在自己作出了「這個可以」、「那個不行」的判斷之後來決定是否要購買。仔細想想,其實日本人以前也是這麼做的。

另外,美國人認為食物冷凍之後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沒有保質期之類的東西反而更方便。這樣說也許略顯誇張,因為冷凍的東西也會吃壞肚子。但也正因為如此,風險才是由自己來承擔的,所以這也使消費者積累了很多關於食品和其他商品的知識。

在日本,人們過分拘泥於保質期的問題,因此消費者不能自主判斷風險。所以,如果到餐廳吃飯,對於剩下的食物也沒有要打包的意識,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食物能保存多長時間,所以打包帶走的食物一旦出現了問題,他們就承擔不起責任。而在美國,把吃剩下的美味帶回去都是常事,他們稱之為「doggybag」。即便是吃壞了肚子,那也是自己的事情。

綜合起來考慮,我們就會認識到這樣一點,那就是日本的消費者放棄了「自己思考」的權利,而把全部權利都委託給了別人。換言之,就是日本的消費者對政府沒有任何要求,而政府只是負責制定一些規章制度,設立一個消費者廳。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哄消費者和律師高興的機構。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會導致成本的提高呢?

在日本,保健站對食品的保質期問題非常敏感,我認為保健站的工作只有一個,那就是經常查看食品的保質期。然而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甚至還存在著連一條爛魚都吃不上的現象。

過度需要保護、處於神經質狀態下的日本人,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恐怕在飲食方面也將成為世界上最弱的民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