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低智商社會」的出現 為什麼我們的企業家都忌諱向亞洲國家學習

很多日本企業家都忘記了要時刻學習,特別是傳統大企業的高層更是如此,企業管理者尚且如此,員工就更不會考慮什麼了。

也許是心理作用吧,日本人感覺從歐美那裡學什麼都是正確的,而極端討厭向亞洲各國學習。

我如果說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的中國或者印度,對方立刻就會反擊「關於這些已經聽得夠多了」。

關於中國,我曾經寫過一本名叫《中國,出租中》的書,後來又寫了《力用中國》和《中華聯邦》,總共寫了三本關於中國的論著。

要特別說一下《中國,出租中》這本書,因為當時正處在宣揚「中國威脅論」的熱潮中,我以「中國客人論」展開話題寫了這本書,銷量很好。如果中國不進口日本的物資和技術就不會有發展,所以說中國是日本的「顧客」。總之,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只有中國才是日本發展的源泉,所以日本應當深入發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然而我想,如果是現在,這本書肯定賣不出去,肯定會有更多的「已經聽夠了」之類的話不絕於耳。

關注一下2008年日本媒體對於中國的報道,由於毒餃子事件、奧運會演出浪費等問題而否定中國的言論居多,而且造成的影響很大。

沒有人質疑過為什麼日本不能借鑒中國好的東西(比如說向民眾轉讓更多的權利等),沒能充分利用和中國毗鄰的地理優勢。即使是關乎中國國情和中國未來的發展等問題,也沒有進行過認真的討論。倒是和美國保持一個調,批判中國侵犯人權和國家獨裁的聲音此起彼伏,而且來勢洶洶。如果沒有北京奧運會,普通日本民眾對中國文化和經濟方面的了解,將會逐漸變得一無所知。

在鋪天蓋地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有毒論」中,向中國學習的想法只能落個被掩埋的下場。

這種事不只發生在對中國的問題上,對亞洲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事實上,現在日本對亞洲各國的投資在逐漸減少。

舉個例子,2007年,越南直接吸收的海外投資比2006年增長了69%,達到203億美元,其中日本在越南的投資少於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除去位居榜首的歐盟,日本在新加坡的投資已經連續兩年都在減少。

新加坡交易所(SGX)開設了面向亞洲快速增長企業的「凱利板」(Catalist),2008年2月發布了進駐「凱利板」的金融機構名單,這其中沒有一家是來自日本的。

這些無非只是證明了,現在的日本在國際上已經逐漸變得「足不出戶」了。

在這一點上要進行冷靜思考,我所希望的是在這數十年間,日本能夠誕生國際化的大企業,並且越做越強,積極把業務拓展到中國、印度或者亞洲其他國家甚至是歐洲。如果一直是閉門造車,那麼國內企業將會越來越衰弱。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率先展開的工作就是進行裁員,雖然這樣會飽受非議,但像近年來拉動日本經濟的豐田和佳能那樣進行全球擴張是沒有錯的。所以就要像日本郵政公司(雖然招致了混亂)和中部國際航空公司(成功削減了1000億日元以上的經費)那樣套用豐田模式,陷入困境時要用豐田模式,經濟團體聯合會也要……面臨困境的企業從此都用豐田模式就萬事大吉了。

但是,日本並不是只有豐田和佳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積極融入全球化的優秀企業。比如說阿爾卑斯電氣、矢崎總業、高田等,它們都在國外擁有50多家工廠,和世界各國都有貿易往來。這些企業的銷售額的國內部分僅佔20%,但海外的份額要高得多,所以這些企業在國內人們是不熟悉的,但正是這樣的企業在拉動著日本的經濟增長。

正是那些不停止思考、意識到「閉關自守沒有出路」從而走向世界的日本企業,把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

但同時遺憾的是,很多傳統的大企業,還有目光只盯在國內市場的部分企業已經逐漸失去了競爭力。如果沒有上述這兩種企業的存在,那麼日本經濟肯定會發生更大的倒退,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窘迫。

雖說引發日本國民智商衰退,並最終導致日本集體智商衰退的,是那些政治家、官僚和媒體,但這其中似乎還可以加上那些企業的高層或者說是管理者。

日本以「產業強國」和「技術強國」為目標固然是好事,但當下真正應該關注的是怎樣解決企業管理者的低智商化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