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公孫丑章句上 勵志書的祖師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這些年如果到書店裡逛逛,不少人都會驚奇於圖書品種簡直能和中國人口有一拼。當然,品種雖然眾多,受歡迎的程度卻是不一樣的。有一類品種似乎是長盛不衰的,這就是勵志書。

如果對歷年來的圖書銷售做一個全方位的統計分析,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社會學研究課題。雖然我手裡沒有這樣的統計數據,但至少從模糊的觀感得出結論:青少年們似乎普遍面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所以很需要找一些東西來激勵自己一下。

勵志的圖書萬萬千千,勵志的方法也萬萬千千,比如,有的書會教你每天早晨起來先照鏡子——注意,這可不是讓你洗臉、刷牙、整理儀錶,而是讓你對著鏡子大喊二十遍:「我是最棒的!」

——這是比較直接的教育,還有一些則是屬於啟髮型的,比如,先給你講一個故事,然後從這個故事裡給你總結出一條精闢的人生哲理。還有一類是溫情型,突出以情感人的特點,先感動你一把,然後再幫你從感動之中提煉出一條生活真諦。

人總是需要勵志的,從古代到現代,莫不如此。而且,儒家就是一直都有勵志傳統的。

儒家的勵志風格和現代的勵志圖書一樣,也可以被分為近似的幾類。孟子在這一節里所體現的勵志風格基本是屬於語重心長型的。

提綱挈領地說,孟子的思想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政治哲學,一類是人生哲學。孟子的政治哲學主張仁政,而人生哲學則主張性善。孟子的勵志正是以性善論作為出發點的。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

從邏輯角度講,孟老師拋出大前提了。這個大前提成不成立呢?想一想,嗯,是成立的,那就看他往下怎麼推論吧。

孟子接著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先王也有同情心,正因為他們富於同情心,所以他們搞的政治是很有人情味兒的。」

孟子接著要論證的是,這些個「先王」玩起政治來就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樣得心應手:「如果心中充滿愛,搞政治也就能搞出德政,如此一來,治理天下還不比包個餃子都容易——整個天下彷彿全在你的手心裡,你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等孟子得出了這個結論,該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了:不會吧,治理天下哪能這般容易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還不連憨豆先生都能當總統了!

——憨豆先生聽了孟子這番邏輯,馬上把腰桿一挺,信心陡增:好啊,看來我也能當總統……不對,還得再兼一個聯合國主席!——這就是勵志書的作用。

孟子大概也想到了自己的這個結論過於驚世駭俗,可這沒關係,孟子回過頭來帶著大家一步步地梳理他方才的論證過程,「嘿嘿,我會語重心長、循循善誘的。」

孟子說:「有人懷疑我的話是嗎?好,那就先回來審查一下我的大前提。我的大前提是什麼來著?」

公孫丑搭下茬:「每個人都有同情心。」

孟子點了點頭:「不錯,每個人都有同情心,難道不是嗎?現在我來進行情景教學,大家看大屏幕:中間有一口井,旁邊有一個小孩子正向著井沿爬過去,眼看就要掉下去了。危險!怎麼辦?」

投影儀的大屏幕上,小孩子越爬距離井沿越近了,整個教室的人全都緊張得屏住了呼吸,只有孟老師環顧教室:「我們該怎麼辦?」

「啪——」一聲怪響,一陣奇怪的閃光,大屏幕上突然沒有圖像了,大家正在疑惑,只見公孫丑蹲在牆根,手裡握著電源插頭,顯然是剛剛從插座上拔下來。公孫丑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感嘆一聲:「老師,我把那孩子救下來沒有?」

◎#¥%……※×

課堂上好容易才恢複了秩序,公孫丑被安排到了牆角罰站,孟子大大地喘了幾口粗氣,氣急敗壞地問:「剛才大家看見大屏幕上小孩子就要掉進井裡去了,在那一刻,大家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回答:「害怕!」「緊張!」「揪心!」

孟子點了點頭,又問:「還有沒有?」

又有人答:「刺——激!」

乒——!乓——!哎喲——!嘰里咕嚕——嘩啦——啊嗚——!這位同學在大家義憤的拳腳之下被扔出了窗外。

孟子好整以暇:「大家的這些反應,都是最直接的本能反應,然後馬上就會下意識地去把那個小孩子攔住。可難道大家這樣做是為了藉機討好這孩子的父母嗎?難道是為了在鄉里朋友之間給自己博取一個好名聲嗎?難道是因為討厭小孩子的驚叫聲才阻攔他的嗎?都不是。從這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換句話說,沒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

孟子從此推論:「沒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同樣,沒有羞恥心的也不是人,沒有推讓之心的也不是人,沒有是非觀念的就更不是人。對人而言,這四種心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同情心,嗯,也就是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則是『智』的萌芽——這四個萌芽連起來講就是『仁義禮智』,它們就好比人的四肢一樣。」

按照孟子的推論,每個人生來都是四肢健全的,所以呢,每個人生來也都在心裡具備著仁義禮智的萌芽。孟子說:「萌芽是要長大的,萌芽也是能夠長大的,而萌芽要是長不大,那就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如果人們能夠好好培育這四個萌芽,萌芽很快就能成長為參天大樹,緊接著還會繁衍為茂密的熱帶雨林。如果仁義禮智都長成熱帶雨林了,那麼安定天下百姓也就是手到擒來的事了;可萌芽要是總也長不大的話,那就慘了,別說安定天下百姓,就連老爸老媽都養活不了了。」

——這就是孟子勵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四心」「四端」和「四德」,這是心學的奠基之論,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用原文的語言來說,「四心」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德」是:仁、義、禮、智。

孟子的勵志觀點是:成為聖人,乃至聖王的基礎條件是每個普通人身上都具備了的,或者說,人的天性全都一樣,都是善的,你如果把善發揚光大,那就是聖人、聖王,可如果你小子最後成了大壞蛋了,那並不是因為你天生就頭上長角,而是因為你身上善的萌芽沒有被澆水、施肥,所以夭折掉了。

這番話最鼓舞人心的是:我們大家和聖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聖人有「四心」,我們也一樣都有「四心」,只要我們也好好把「四端」培育好了,我們也可以成為聖人、聖王,這看上去沒什麼難的!

——聖人和聖王真就像孟子說的這麼好做嗎?待會兒再表,先看看這個「四德」:仁、義、禮、智。這些我們都很熟悉啊,中國知識分子的個人修養當中一直都很講究這些啊……可是,咦?!

揉揉眼睛,再仔細看一看,好像有點兒彆扭似的!

難道有什麼不對嗎?

——哦,知道了,我們慣常不是這麼說的,而是說「仁、義、禮、智、信」,是五個字,最後還有個「信」呢!仁義禮智信,這麼連起來一讀才覺得順口。孟老師呢?哪裡去了?趕緊來解釋一下您老這套理論里怎麼唯獨缺了一個「信」啊?

有索隱癖的人這回可該來了精神了:哈哈,孟聖人這裡居然漏掉了一個「信」字,這肯定是有深刻原因的,肯定是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肯定是留了這麼個暗號讓後人來破解的!

索隱派這麼說,有什麼先例沒有?

倒也不是沒有。傳說中有一副對聯就是採取這種手法的,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兩個大字:「南北」。這是什麼意思呢?呵呵,巧妙得很。上聯的意思是:缺「一(衣)」。下聯的意思是:少「十(食)」。橫批是說:無「東西」。連起來就是:缺衣少食無東西。

罵人也有用這種手法的,比如,你正在古代當官呢,官聲不錯,老百姓都誇你:「我們大人又懂禮,又仗義,為官還特別清廉。」——你聽到這話以後,千萬別急著沾沾自喜,要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