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刊序二

《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是先祖父董公郁青所著,初版時署名「濯纓子」,源於《楚辭·漁父篇》,以示憤世嫉俗清高自守之志。

《清末民初歷史演義》自1920年開始在天津《益世報》的副刊《益智粽》上發表,直至1932年登竣,長達12年。該書以晚清至民國軍閥時期政治軼事為經,民間風俗人情為緯,縱橫穿插文筆生花,全書一百零一回,約二百餘萬言。卷帙浩繁廣遠深博,被視為以現代歷史故事編寫演義小說罕見之作。

《益世報》曾為陸續出刊單行本,並於1936年以新版分印十一冊成套刊行於世,在當年新聞界、出版界均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天津《益世報》是以天主教徒為主,在雷鳴遠神父推動下,集資創辦的日報,其辦報以「益世、益民」愛國護教為宗旨,於1915年10月10日雙十節創刊號問世。創刊之初,劉浚卿先生、雷鳴遠神父,深知先祖父學識淵博,文筆朴茂,在當時新聞界名重一時,乃誠懇邀聘於報社撰文。報刊發行不久,即逢1919年「五四」運動,在這一運動中,《益世報》以同情學生,譴責當時軍閥官僚,受到社會上好評。1936年綏遠百靈廟抗擊日本侵略,《益世報》評論、報道以此為中心,廣泛向社會宣傳抗日思想,更配合以雷鳴遠神父為主的救護隊深入戰場,向抗日官兵進行慰問鼓舞,並向社會募捐送往前線,此舉深為天津新聞界所欽佩。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於7月28日侵佔天津,報社被迫停刊。

先祖父漢族人氏,祖籍浙江紹興,幼年隨曾祖父遷居北通州,晚清曾中舉秀才,家居時博覽群書,貫通經史,亦喜好詩詞戲典。民國後遷寓北平市內,平素交遊廣泛,以誠摯待人、光明磊落為處世之本,對友能肝膽相照,論事則仗義執言,從來不屈服於權勢之壓迫,而為時人所稱道。曾為《京華時報》執筆撰文,以犀利文筆針砭當時社會弊病為己任,故名聲日上,友朋益廣,舉凡當時社會傳聞,宮廷密事,政治風雲,官場變幻,均循此渠道源源而來,為以後的《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成書,積累了大量素材。先祖父自應聘進入《益世報》社後,嚴肅認真,事必躬親。對副刊《益世粽》及《說苑》的組稿、審稿、發稿、編輯版面等,必不辭勞苦親自安排妥帖,並曾為專欄《弦外之音》每日寫一短文,評論當時政局風雲、文壇爭議、社會動態,其文章雋永辛辣,深中時弊,立論公允,頗得讀者之同感。會當此時,《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文思醞釀成熟,即開始執筆成文,書中事均屬實,只有文采加工虛中有實,正與正史遙相呼應;真名假名各有意在,讀者思忖自有心得,此即「演義」命名之根由也。先祖父當年每日秉筆直書一千餘言,文不加點亦不增刪,直發排版付印,舉凡晚清、民國軍閥時期的宮廷、國會、外交、內政、幫派、社會各方面,無不言之有物,栩栩如列眼前,故每一書成則購者雲集,被譽為當時之名作。

1935年《益世報》改組,先祖父調任為報社編輯部總稽核,負責檢查全報大樣,當時曾在天津出版《沽上英雄譜》一書,又應山東出版社之約,先後執筆寫成《明湖影》及《義俠薪膽錄》等中篇演義小說,在當地出版界亦甚有影響。1937年《益世報》被迫停刊後,先祖父年高體弱,難與報社同遷內地,乃隱居家中,並在天津小修院教授國文,每日帶領我去老西開教堂參與清晨彌撒(先祖父曾聽雷鳴遠神父講道,於1916年與另五人領洗入教;日後對我的聖召勸勉有加,影響甚大,於1940年我申請加入天津小修院)。先祖父雖曾受日偽迫害拉攏,但潔身自好安貧若素,雖歷生活之清苦,難磨胸中浩然正氣,至此不再參與新聞界、出版界之事。1944年返回山東濟南定居,一九四五年病逝于山東濟南,壽享66歲。

緬懷先祖父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遺留卷帙浩繁的小說和無數篇雜文、政論,長期擔任天津《益世報》主任編輯,被譽為天津新聞界耆宿,贊稱董老一生虛懷若谷,光明磊落,義無反顧,筆耕為民,亦足以告慰先祖父於九泉矣。

《清末民初歷史演義》雖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據,人必有名,正可填補正史之不足,故該書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的。值此重刊之際,書此序言簡介著者生平,希冀能對讀者閱看此書小有助焉。

著者嫡孫 董立醇

1988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