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刊序一

《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是董郁青先生所著,署名「濯纓子」,早在1920年開始在天津《益世報》的副刊《益智粽》上發表,至1932年結束,以晚清至民國軍閥時期政治軼事為素材,寫得比較生動,卷帙浩繁,《益世報》曾為陸續出單行本,當視為以現代歷史故事寫演義小說的罕見之作。

1923年間,我在學校讀書時,看到天津《益世報》,很喜歡看它的副刊《益智粽》。記得最清楚的是《清末民初歷史演義》,那時正寫到慈禧病重時,向李連英問及光緒情況,李說皇上聞老佛爺病重,面有喜色。慈禧當時大怒說,我不能讓他死在我後頭。後來果然兩宮同時晏駕。這一段寫得很生動,因此我對《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有一個時期很感興趣。我當時家貧,無力訂閱報紙,只是抽工夫在學校圖書館看看,以後離開學校,便沒有接著看了。等到1928年間,我由同學介紹到天津《益世報》做記者。在報社編輯部,看到一位老者,乾瘦,駝背,坐在一張辦公桌前,埋頭寫作。有人介紹說這是董老,董郁青先生,就是寫《清末民初歷史演義》的濯纓子先生。那時我只有22歲,覺得見到這樣一位名重一時的新聞界人物,很以為榮幸,說了些仰慕的話。那時董郁青究竟多大歲數,我並不知道,只見他佝僂著腰,留著兩撇鬍鬚,頭髮有些花白,真是一位老前輩了。當時他負責編輯副刊《益智粽》,每天要寫短文一篇,欄目為《弦外之音》,是針對當時政治情況或社會各方面的動態寫的。其形式是每篇百餘字,末尾一行省略號,意思是意猶未盡。每日定要寫一篇,也就不容易了,有的文章也很雋永。他除去寫這些小文,還要寫《清末民初歷史演義》。另外,發稿、組織版面、看大樣這一系列工作也一定要做。他寫文章一直在紅格紙上用毛筆寫大拇指肚般大小的字,秉筆直書,不加修改,字體亦清楚整齊。他家在英租界,每日下午二時上班,乘一段電車到東車站前,然後步行到報社。報社當時在意租界小馬路,這一段路約半里地。董郁青上班風雨無阻,到班後坐下來一直把工作做完才起身離社。我有一個時候編各地新聞,時間和他工作時間相同,因此有機會和他聊天。

從談話中我知道他年輕時在北京交際是相當廣泛的,他知道許多事情。原來,他是滿族,北京通縣人,青年時可能中過舉,對民初袁世凱做總統時的社會情況比較熟悉,對國會議員活動亦很知情,但究竟他做過什麼工作,我沒有問過。當時北昆在天津演出,他提起榮慶社來滔滔不絕,特別對榮字輩演員更為熟悉,如陳榮會、張榮秀都是他欣賞的演員。對於韓世昌、白雲生也很讚揚,特別對白玉田、王益友有更多詳細的評論。至於京戲,他一談必是譚叫天、楊猴子、路三寶等,看來他年輕時是一個經常看戲的人。可惜我當時對戲曲興趣不大,也沒有將他的議論記下來,現在想來是非常可惜的。董郁青是天主教徒,對宗教的知識也很豐富。總之,這個人似乎是博聞強記自學成才的。

「九·一八」事變後,天津《益世報》的副刊改為《語林》,由馬彥祥同志主編,馬離社後由我主編。董郁青另辦一版,在《語林》版反面,名為《說苑》,只發表小說,《清末民初歷史演義》也移到這一版,董郁青每日照寫不誤。後來,《清末民初歷史演義》結束了,董改寫長篇《大明湖》,以濟南為小說背景。他還收集了些有抗戰意義的歷史故事在《說苑》發表。1935年後,他負責檢查全報大樣,一直到1937年7月28日日軍侵佔天津。從此,我再也沒有見到他。(他在看大樣時,要在夜間工作,我辦副刊,是在午後,我們已不常見面了。)等到抗戰勝利,我不知他的下落,後來,聽見友人談,他已故去了,什麼時候故去的,我就不知道了。估計他的年歲,可能過了七十。

天津《益世報》是天主教徒集資辦的報紙。出版不久,即逢「五四」運動。在這一運動中,報紙一度同情學生,受到社會上好評。周恩來同志在法國為它寫了長篇的海外通訊。報紙銷路甚暢,一躍為天津報紙首位。董郁青以天主教徒中文化水平較高的文人,在報社從寫社論到編副刊、寫小說,無所不能,應該說是「五四」以後直到1937年抗戰開始,在天津新聞界一位知名的人物,而他寫的《清末民初歷史演義》則是他一生嘔心瀝血之作。今日看來,雖然書中所述,不儘是歷史事實,觀點也不盡正確,但據他自己說,許多事是他耳聞目睹的。我和他接觸當中,談到往事,他是不厭其詳,但不是漫無邊際地夸夸其談,看他所寫的恐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怕還都是當時的傳聞,當然寫小說採用傳聞,是允許的。而且,傳聞中難免也會有些真實的。董郁青的文筆樸實,不尚華麗,《清末民初歷史演義》每日千餘字寫了近二十年,筆調一致,這是難能的。我對這部巨著,沒有自始至尾仔細讀過,憑個人印象,清宮一段寫得相當生動,也許因為他是滿族人,對清代宮廷情況可能聽得多一些。

董的弟弟名蔭狐,也是一位小說家。曾在《益智粽》發表過諷刺小說《換形奇談》,揭發、諷刺當時的政治內幕,頗為尖刻。未出單行本。董郁青在天津新聞界工作了數十年,寫了卷帙浩繁的小說,和無數篇短文。長期擔任天津《益世報》副刊編輯,稱得上天津新聞界耆宿,也應視為小說家。但我從來沒有聽他自我標榜。至今有人知有「濯纓子」,而不知有董郁青。但是,《清末民初歷史演義》終究是一部實拍拍的大作品,其中多有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材料。董郁青先生生前留下比較有價值的東西,即使其生前並未成為「名記者」或「大作家」,但終會有人發現他的作品而為之出版,這也證明歷史是公正的!

吳雲心(1906-1989)

1985年8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