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總有些無傷大雅的淚花,是生活的笑意 你的世界怎能沒有我

咚咚出生那天,第一個對她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的,是爸爸。

在此之前,書獃子爸爸還沒學會新手機的錄像功能該怎麼用,產房裡,就見他急得一腦門子汗,跟在正忙著給新生兒稱體重的助產士們身後亂轉——於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那段關於咚咚出生時的錄像里,起碼有一半片長,屏幕上出現的都是晃動的地板。

到叮叮出生的時候,爸爸自詡已經「業務很熟練」,得意揚揚地去拍照,結果忘了關手機閃光燈,只見快門一按、白光一閃,我差點從產床上跳下去找他拚命——給新生兒拍照竟然敢用閃光燈!你瘋了嗎!死書獃子!我兒子的眼睛萬一受到影響,我恨你一輩子!

幸而,出院時做體檢,醫生表示叮叮的視力沒問題,爸爸鬆了口氣,下樓開車把母子倆送去了月子會所。按照既定計畫,為了不讓一歲九個月的咚咚覺得弟弟的出生影響了自己的受關注度,故而只留媽媽和叮叮在會所里,而爸爸每天下班後會回家陪咚咚,逢周末再帶咚咚去看媽媽和弟弟。於是每到周六上午,都能看到會所門口有一大一小兩個興沖沖的身影走進來,一眼看見客廳沙發上擺著四個嬰兒提籃,裡面躺著四個幾乎一樣大的小寶寶……叮叮爸和叮叮姐就集體沉默一下,然後叮叮爸先開腔:「這裡面……哪個是我們家的?」

正坐在一邊聊天的新媽媽們聞言爆笑,笑聲里我們的咚姑娘淡定地走到一個小提籃旁邊,伸手去摸裡面的小人兒——看吧,連咚咚都認識那條自己蓋過的、有灰色條紋的小包被,可是爸爸都反應不過來。

大約,爸爸們在小嬰兒面前,和在工作狀態下相比,智商都會大幅度下降?

網上有個段子,說:「爸爸」就是閑來逗你耍,哭時抓頭髮,飯時穩坐吃,拉時叫喳喳,鬧時扔給媽,睡時躲沙發,忙時不回家,全交姥和媽……手機電腦兩手抓,張口閉口特愛娃!

叮咚爸呢,你是不是這樣?

叮咚爸,也就是傳說中的阿獃哥,他很忙。

如果說咚咚出生後阿獃哥還算是在醫院照顧了媳婦幾天的話,那麼到叮叮出生時,下午邁出產房,第二天一早他就正常上班去了。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基本沒有雙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連「單休」都沒有。所以就有那麼一段時日,早晨叮咚睡醒時,爸爸已經上班去了;晚上叮咚又準備入睡時,爸爸還沒有回來……姐弟倆不會知道,深夜,當爸爸推開家門,第一件事就是悄悄潛入他們的卧室,趴在小床邊,小心翼翼地親吻他們的臉蛋。

直到那一堂意外的早教課。

說起早教課的源起,其實是因為彼時九個月大的咚咚開始「認生」:看見陌生人便表情緊張,出了家門就一句話都不說。想來想去,還是決定給她報個早教班,不為長知識,不為學雙語,只要多和人群接觸,壯壯膽子便好。考察了很多家早教機構,最後選擇了一所離家不遠的、有蒙氏幼兒園的早教班。當時想得很簡單,不過是覺得如果咚咚適應得好,或許可以在這裡繼續上幼兒園,畢竟場地熟悉、老師熟悉,有主場優勢,大約能戰勝一些入園初期的分離焦慮。只不過意料之外的是,才上了沒幾節課,叮叮來了。

因為叮叮的意外降臨,孕早期的媽媽顯然不再適合抱著咚咚上躥下跳地上課。於是,爸爸開始爭取在周日下午趕回家,帶咚咚去上課。話說那可真是早教園一景:音樂聲里,老師帶著一串媽媽和寶寶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沿一圈白線慢慢地走。媽媽們樂感真好,手牽著自己的寶寶好像跳舞一樣踩著拍子往前走。卻只有咚咚爸爸,他時快時慢,忽而左腳錯了多邁幾步,忽而右腳錯了踩一下自己,於是,透過教室窗戶看進去,這條隊伍啊,它一會兒排成「一」字型,一會兒排成「人」字形……

我在窗外看著看著就笑出聲來了,可是笑完了低頭看看身邊——寶寶爸爸們都坐在教室外面專心致志地玩手機,趴在窗戶上往教室裡面看的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頓時又覺得,在教室里走成「人」字形的叮咚爸爸,其實也挺可愛的。

那時並沒有想到,也就是這麼一節課,咚咚突然萌生了對爸爸的無限崇拜——或許,那是小女孩第一次發現爸爸的胳膊不僅是在抱自己上樓的時候才有力氣,爸爸還會端著咚咚「盪鞦韆」,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老師喊拍子的聲音里,爸爸盪得比所有寶寶的媽媽都要高!爸爸還會摟著咚咚在地上側滾翻,因為爸爸的胳膊比媽媽有力氣多了,一邊撐著一邊翻,不僅壓不著咚咚,還比別的寶寶的媽媽都翻得快!還有那個把寶寶放在腳踝上、仰躺抬腿「開飛機」的遊戲,媽媽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沒幾節就歇菜,而爸爸卻可以連做八個八拍後表示「So easy!」

哇哦,咚咚開心極了!從那天起,一直鮮少參與女兒成長的爸爸開始變成咚咚十分依賴的角色,她只要看見爸爸回家就興奮得不得了,喊著要「盪鞦韆,再盪,還要盪」,一邊盪一邊樂得哈哈笑。大約是「被需要」的感覺太美好,爸爸十分有成就感,開始堅持在每天晚上加完班回家後,只要咚咚沒睡著,就帶她盪鞦韆。再後來有了叮叮,爸爸左手摟叮叮,右手摟咚咚,一起「盪鞦韆」!咚咚一邊笑一邊幫爸爸喊拍子:「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九二三四,十二三四……」媽媽無語……你果然識數兒了,咚姐……

當然,「盪鞦韆」只是一個開始——伴隨著孩子們越來越崇拜爸爸,他們開始誠邀爸爸和自己一起玩玩具,找爸爸給自己講故事……到這時,忙碌的呆哥雖然回家的時間仍然不夠多,但勝在有個「專心」的優點,可以確保他在有限的陪伴里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孩子們的遊戲中,哪怕只有半小時、一刻鐘,但這樣專心的陪伴很快就被孩子們感知並信任。漸漸地,咚咚再拿著玩具電話過家家時,會煞有介事地說:「喂喂,是爸爸嗎?你在上班嗎?」而叮叮會攤開小手小腳躺在床上悠悠地嘆息,告訴我:「我想爸爸了。」恰好此時門鈴響,兩個人一躍而起,火箭一樣沖向門口,大喊:「爸爸回來了!是爸爸回來了!我給爸爸開門!」

於是,被需要、被喜愛、被依戀的爸爸再接再厲,無論去哪兒都想帶著這兩隻——逛商場,要求「帶上孩子們吧,我幫你抱一個」;走親戚,反覆問「叮叮不方便嗎?那帶咚咚去玩玩唄」;就連看電影都惋惜,嘆口氣說「咚咚不能看嗎?其實也沒事兒吧」……偏偏又遇上一個「愛誰就要支使誰」的咚姐,無時無刻不要求:「我要爸爸給我拿勺子!」「我要爸爸給我擦屁股!」「我要爸爸給我穿衣服!」漸漸地,爸爸會給寶寶穿衣服了,會換紙尿褲了,會哄他們睡覺了,而且每次都做得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的!

儘管,在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變化上,爸爸仍然不會像媽媽那麼經驗充足,甚至爸爸能用來陪伴孩子們的時間依然少得可憐,但叮咚很幸福,媽媽很知足。

知足的媽媽公然表達這種欣慰——春節假期,媽媽、咚咚、姥姥、姥爺一起圍在飯桌前吃飯,被叮叮黏上的爸爸卻不得不中途從飯桌上撤離,轉戰卧室哄兒子睡覺。過了一會兒,咚咚吃口菜,扭頭問媽媽:「爸爸怎麼還不來?」媽媽答:「叮叮還沒睡著呢。」三歲九個月的咚咚像小大人兒一樣嘆口氣,「唉,太慢了。」媽媽撇撇嘴,「知足吧,將來你要是能嫁一個讓你先吃飯、自己去幫你哄孩子的男人,就真賺到了。」咚咚姥姥聽這兩人談心談得百無禁忌,忍不住「撲哧」笑出聲。

其實我說的真的、真的是實話。

你一定知道的,許許多多育兒專家都說過父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那些果敢、堅毅、大氣、豁達的品質,以及親子過程中不斷增長的彼此信任、相互親近、溝通無礙……的確都是受用終身的事。但他們都未提及父親參與育兒過程的另外一個好處,那便是家庭的穩定與和諧、愛人的感念與堅守。

畢竟,在這快節奏的時代里,絕大多數女性除了照顧家庭還要奔波事業,最初的歡笑來自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但未必能敵得過日復一日辛苦家務與煩瑣公務的消磨。絕大多數女人,她不要你時刻相陪,也從沒指望你變為「家庭煮夫」,她只要你因為體諒而搭把手、因為心疼而有關切,便已足夠。

說白了,我的女兒,你要知道,幸福的婚姻里,應該有那麼一個男人,願意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從你手中接過掃帚、抱過孩子,以分擔的姿態,和你一起面對忙碌瑣碎卻也溫情的生活;而我的兒子,我希望你在爸爸身邊長大,日日目睹這份陪伴,瞭然於爸爸媽媽對彼此、對你們的愛,並能懷揣這樣細緻入微的情懷,去愛別人家的姑娘、愛你未來的兒女。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了我曾經給你們買的那兩件款式很簡單的工字背心。

白色工字背心,一件粉色,一件白色,圖案倒是相同,都是在前胸的位置畫著兩個抽象圖案的小人,他們肩並肩站在一起,旁邊還標註著一句話:你的世界怎能沒有我?

到貨那天,我第一時間就給咚咚套上比試,爸爸站在一邊看,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