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方法 第九章 心理動機

心理分析在方法論上屬於直搗黃龍,直擊要害,絕不在事物的表象上兜圈子。

常有人說不要玩「誅心之論」。那是用在辯論上,說一個人不能違反辯論的遊戲規則,無視別人說什麼,卻去猜測別人的心理動機,並扣上一個帽子。這在邏輯上是犯了「人身攻擊謬誤」,比較低級。犯這種邏輯錯誤的人,或者比較陰險,或者比較弱智。

但是,在非辯論的很多場合,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人的智力結構,而是人的心理結構,我們就是要「誅心」!

「誅心」的意思,是破譯他的心理動機,即他行為的意圖。最高境界,就是一眼看穿,然後瞬間有應對之策。

破譯心理動機的第一條路徑:用「身份、地位……情境」的公式去套。

很久以前,在一所中學裡,一位老師正在給一群學生講一篇叫《孔乙己》的課文。

我當時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員。

課堂上有兩分鐘左右的時間,用來分析課文里「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當然,誰都知道,答案一定很教科書。

不過,在完成了洗腦的常規程序後,老師發表了他的獨家意見。他請我們去想像:「同學們,孔乙己是出現在一個有長衫主顧光臨,但更多的卻是短衣主顧吃喝找樂趣的地方啊!」

我的初中語文老師估計沒有想到,很多年以後,他有一個學生從乙己兄這兒找到了一條破譯一個人心理動機最簡單的辦法:把他的身份、地位……放到某個和別人打交道的情境中。

原理很清楚:當A和B在打交道時,他們的頭腦和心理都不是空的,而是攜帶著身份、地位、利益訴求、愛好、價值觀、認知、慾望等諸多背景。用我的話說,這些東西,構成了他的心理背景。

這些心理背景,會驅動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進行自我認同,或者和別人進行利益競爭、心理競爭。所以,當我們和一個人接觸時,實際上是和他的整個存在,他看上去是什麼樣子以及他的心理背景接觸!

這就意味著,A和B所說的話,所玩的Pose,表達的,如果不是他的自我認同,就是利益訴求,或者心理訴求——總之一定會受到他的心理背景的影響!

相信我,只要你不認為一個人是傻子,那就千萬不要認為,他所說的每句話、所玩的每個動作,本身都無意義,背後都沒有心理動機!

我想說,「身份、地位……-情境」,即「心理背景-情境」是一個破譯心理動機的簡易公式,在一些情況下,把它一套,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到一個人會說什麼話、會做什麼事。而如果他已經說了、做了,往前一推,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理動機何在。

最熟悉和簡單的例子,莫過於一個銷售員向客戶推銷產品了,他所說的話、所玩的花樣——無論是什麼話、無論是什麼花樣,心理動機一目了然:搞定客戶。他的身份就是銷售員,所處的情境就是銷售時和客戶的互動,就是為了利益而推銷的。

再來看另一個同樣很簡單的例子。

有一個在體制內的人,和上司平時關係不錯,私下裡走得很近,稱兄道弟的。但是,在公開場合,上司對他的態度就完全變了,官架子十足,讓他非常鬱悶。

這句話不用我說了吧?——他的上司其實只是在向觀眾表演時,委屈他配合一下而已!

把上司的Pose翻譯成內心的語言,就相當於對他說:「兄弟啊,在別人面前,我要裝啊,顯得自己大小也是個領導啊,知道不。你呢,應該配合我表演,在我命令你幹什麼時,要趕快服從,給老大我一個面子,明白不?」

在這類情況下,無論是基於人道主義精神,還是利益的考慮,我想很多人不會拒絕配合一下的:

在語言、動作上傳遞出(不是直接說出)這種信息——「嗯,你是老大,你有權力,這一點我從來不打算否認,尤其是在別人面前!」

可以不配合一個人裝嗎?可以,在一個人對你沒有利害關係,同時禮貌也沒有要求你應該這樣做的時候。

有的情況稍微複雜些。但仍然請記住「身份、地位……-情境」,即「心理背景-情境」這個公式。

我們要做的是:抓住到底是什麼構成了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身份、地位、價值觀、愛好、利益訴求、慾望、認知……還是別的什麼?

一個富人,按照他的身份和利益,應該是為他的階層說話,鄙視窮人的,對不對?但是,有的富人,所做的恰恰相反,他「背叛」了本階層。這如何解釋?

我們來看一個在20世紀非常牛,名叫「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群體。

法蘭克福學派現在還存在,名稱叫「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位於德國的萊茵河畔。它成立於1923年2月3日,在20世紀30年代納粹上台後,因為迫害猶太人,而被迫搬到美國。二戰後,又從美國搬回德國。世界級思想大師哈貝馬斯,就是它的第二代掌門人。

但我現在要說的,是它的第一代掌門人霍克海默,以及他的同事。

這群人的名字有: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弗洛姆、馬爾庫塞、本雅明,等等。馬爾庫塞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弗洛姆我更是多次提到。

他們幾乎全是猶太人,而且幾乎都是富二代。然而,他們不會去飆車,不會去對窮人叫囂「老子用錢砸死你」。相反,他們畢生都致力為窮人的尊嚴而吶喊。沒有誰比他們批判那個曾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平等、骯髒、黑暗和污濁的社會,以及富人階層更為徹底和深刻了。

這種良知、教養從何而來呢?

答案在霍克海默目睹了在他家工廠里打工的一個女工的遭遇里。

霍克海默家開有一間工廠,生產人造棉。在這間人造棉工廠打工的女工,名叫卡塔琳娜·克雷默爾。

克雷默爾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在受盡家庭和社會的侮辱中成長。後來,她不體面地懷孕了,並被賣給了一個酒鬼。苦難如影隨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個酒鬼丈夫被派去打仗,一去不回。她們母子二人的生活陷入了危機。

她跑去要求救濟,而救濟局卻惡作劇地一天才給她家發一馬克。公務員們根本不理她,甚至放肆地羞辱她。吃了十多天的土豆後,穿著破破爛爛衣服的她終於在霍克海默父親的工廠里找到工作,發薪時,她可憐的、嗷嗷待哺的孩子們終於可以喝上一點牛奶了。但馬上疾病又把她整垮了。她和她的孩子只能永遠以土豆為生了。

霍克海默當時正被父親安排在這間工廠里學管理。他看到了克雷默爾的悲慘狀況,被極大地震撼了。於是,在給克雷默爾寫救濟證明時,他無法壓抑自己,給自己的表兄弟寫了一封信。

信里這樣說:「我們是食人者,我們在抱怨被宰割者的肉弄得我們肚子疼。你享有安寧和財產,而他在遭扼殺、在流血、在痛苦地掙扎,內心還要忍受著像卡塔林娜?克雷默爾那樣的厄運。你睡的床,你穿的衣,是我們用我們的金錢這種專制統治的鞭子強迫那些飢餓的人為我們製造的。而你並不知道,有多少婦女在製造你那燕尾服的料子時倒在了機器旁,有多少人被有毒的煤氣熏死,這樣你父親才能賺到錢,付你療養費。而你卻為不能讀兩頁以上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而牢騷滿腹。我們是群怪物,我們吃的苦太少了。一個屠夫在屠宰場會為自己的白圍裙沾上了血跡而感到心煩,這實在太可笑了。」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利益之上還有正義,社會價值排序之上,還有良知。

這封信,是法蘭克福學派成立的最初源頭。而克雷默爾這位可憐女工的遭遇,構成了霍克海默一生的心理背景。他和他的同事們選擇批判,而不是選擇做一個無良的富二代的心理動機,是因為作為富二代,他們面對克雷默爾們,有負罪感、道德感、正義感!

為窮人說話,成為他們的自我認同。

在這方面,我還沒有講完。有更複雜的情況,比如我們看見一個人幹了一件壞事、蠢事,但不知道他為什麼那樣做。

這個時候,我們的原則是:綜合梳理和他有關的信息,看哪些能夠和他的行為聯繫起來。就是說,看哪些心理背景最容易激活、驅動他的行為。如果這些心理背景可以在心理上合理地解釋他的行為,那麼,這便是他行為的心理動機。

比利時有一個叫阿姆拉尼的電焊工,有一天跑到一個城市廣場里,突然對人群大開殺戒。他先是用手榴彈炸,然後用步槍、手槍向人群開火,製造了5人死亡的重大人身安全事故。

這位阿姆拉尼先生也自殺了——當然,肯定是「畏罪自殺」。

而在前往廣場殺人以前,他把自己的現金全部匯入老婆的賬戶,還留言說「我愛你」。於是,血案發生後,有媒體說,他這是在表示,他恨其他人,但愛老婆。

由於阿姆拉尼已經死了,他的殺人動機成了一個謎,警察表示不知道。但我們能破譯他的心理動機嗎?當然能!

注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