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原理 第六章 用理性來武裝

1968年5月,法國大學生在巴黎街頭舉起了造反的義旗。他們嘴巴里念著一個人的名字。

這個人就是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同志。當時,他和另外兩位M同志——馬克思同志和毛澤東同志——一起被並稱為「3M」(每個人名字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M),是革命群眾心中的精神偶像。

他最著名的理論,就是揭示社會有一套對人進行洗腦的機制,一個人一不小心,就會被洗成「單向度的人」。所謂「單向度的人」,通俗地講,就是「腦殘粉」「一根筋」。

法國大學生們對老馬的理論進行了總結,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托老師和考試的福,六歲就開始與人競爭」「社會是一株食人花」。

看到法國大學生這樣,我不禁唏噓慨嘆。社會是一株食人花,這不是很誇張,但六歲就開始與人競爭算什麼?在今天的中國,競爭已經從精子開始了。但是,還是要佩服一下法國大學生,他們確實厲害,能夠把哲學家的思想變得如此淺顯易懂,而且以人民群眾也喜聞樂見的口號喊出來。

這不奇怪。法國學生在高中畢業會考時就考哲學了,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傳統,出的往往是「人們是否可以擺脫偏見」「語言是否會背離思維」「文化是否讓人扭曲」等問題。

很有意思的是,法國2012年高考哲學題目在微博上引起了熱議。像「所有的信仰都是與理性相悖的嗎」「我們是否有追求真理的義務」「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僅僅從問題上看,中國人的思維,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

出這些問題,你回答「YES」或者「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理解了你正在思考的是什麼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你要「澄清」它,而且為你的判斷給出理由。這是在檢測一個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讓他在理性上得到成長。與之相比,我們總擺脫不了抒情和空發議論的高考作文實在太小兒科了——這只是在訓練一個人如何用文字來裝而已!

我想說,越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用語言文字來裝,缺乏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但擅長抒情和空發議論的人,更容易被洗腦,更虛偽,更容易人格分裂。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一個被訓練用語言文字來裝的人會有這樣的後果?

我恭恭敬敬地回答:他缺乏一個由理性組成的、獨立而強大的自我來支撐他的人格結構。一旦有利益誘惑,他脆弱的人格結構就會散架,輕易就把自己賣出去。

還有很多雖然也被洗腦,但並不虛偽或人格分裂的人,他們由於有道德感,不會輕易賣掉自我,但後果一定是心理弱小,正如今天很多人一樣。

與此相反,如果他具備強大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那麼,他就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來支撐人格結構,誰也別想將他的自我奪走,或者在心理上擊倒他!

所以,這裡不得不又扯到了教育問題。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長大後有心理問題,都拜小時候的心理創傷所賜,尤其是家庭教育。

讓我們走回去看一下小時候自己。也讓我們——無論是否已為人父母——看一下,如何不讓一個孩子在心理上受傷?

如果你有了孩子,那麼,我真的有一個建議:讓你的孩子多看點哲學的啟蒙書吧,無論他是否看得懂,都沒關係,長大以後,那些書,書裡面的理性精神,就成了他參與這個世界的知識背景、人格背景了!

而如果你能夠和他討論,讓他學會用理性思考的方法澄清某些問題,那就太好了。

比如說,你希望他不要隨便去買零食,要聽父母的話,你採用的不是命令、規勸、恐嚇的方式,如「你去買零食我就打你」「小孩子吃零食不好哦,不要去買哦」「零食可能有毒,吃了要生病」等,而是用「澄清」的方式,「不是父母不讓你吃零食哦,而是街邊賣的那些零食,很多都不衛生,吃了會生病,而一個小孩子,當然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同時呢,作為孩子,也有義務不讓父母擔心。因為你還小,欠缺一定的識別能力,所以呢,父母就不能放手讓你吃零食,因為要對你負責。」

看到沒有?如果你對小孩採用命令的方式,無論他如何反應,在心理上都會遭到抵觸,因為這阻遏了他成長中自我的獨立傾向,把他變成了你控制下的附庸,這時他在心理上一定要反抗的。要成功地消除他的反抗,你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暴君,一個施虐狂,讓他一聽到你的聲音,一見到你就害怕。後果是什麼,不用我再說了吧?

如果你採用規勸的方式,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效果,因為你沒有給出任何理由,他對為什麼不能去吃零食還是搞不清楚,自然,他在心理上相當於你從未說過這句話!

恐嚇呢?這是最壞的一種教育方法,因為這是在把恐懼殘忍地植入小孩子的內心世界,培養他對世界上很多東西的恐懼感,讓他以後膽怯、懦弱,不敢闖、不敢拼,在心理上任人宰割。

不知流傳了多少年,毒害了多少小孩子的「狼外婆」故事必須得到清算,而恐嚇比這樣的故事還要壞。切記:我們是讓自己的孩子有所敬畏,或者有所防禦,而不是讓他從小就害怕!

和這些教育的爛招數相反,以權威的身份,和孩子理性地討論,不僅可以讓孩子心理健康,而且讓他在頭腦上、心理上,具有把握這個世界的自信。

因為,你如果澄清了「不能吃零食」的問題,那麼,他就會明白,他確實沒有理由隨便去街邊買零食吃——這不是聽你的話的結果,而是「本來就不能這樣去做」。

同時,看到了這一點,他也知道自己想吃零食的慾望應該得到理性的控制,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他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不能放縱自己——在以後的類似事情上,他採用的,是理性地約束自己,而不是壓抑自己的策略。

還記得我原來說過什麼嗎?「理性對人構成了一種真正的說服!」

再強調一下:你要在頭腦上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理性來說服他,而你要在心理上說服一個人,最好就是讓他自我說服!

還有,當你向孩子澄清「為什麼不能吃零食」的問題時,你就把理性思維引入到了他的頭腦,作為一種心理力量,理性又進入了他的心理世界——而孩子的自我正處於成長過程中,在他的自我和陌生、複雜、似乎有著諸多奧秘的世界打交道時,恰恰需要理性來給這個自我增加力量!

類似的教育方法,還可以用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比如孝順、尊重父母之類。

我們都知道,孝順往往是通過情感和道德教導來搞定的。它們的原理並不複雜:情感是喚起孩子的內疚心,使它以感恩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就感覺自己在道德上不是人。

「學術超男」易中天先生就說過這樣一句激情澎湃的話——「罵茅於軾的都不是人!」

對超男先生這句話澄清一下就是:我在觀點上干不過你是吧?行,我用道德大棒打你!

我們不會用道德大棒打自己,但如果我們在情感上,體驗到父母對我們好,而我們居然不孝順,在心理上就會活不下去,會有「我還有沒有良心」的焦慮。

而道德教導則是從小就把「要孝順父母」這樣的道德命令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他要聽這個道德權威的話,不聽就會有道德壓力,好像自己的內心和別人都在審視自己:你是人還是個畜生,嗯?

情感和道德命令有效嗎?當然!

但它們的有效性,依賴於孩子和父母的正確關係,依賴於孩子是否能體驗到父母的苦和對自己的好。它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父母不能無原則地溺愛!

在廣州曾經發過一個母親失手誤殺「惡女」的悲劇,讓人唏噓慨嘆。禍根就在於父母對女兒的溺愛。

從小,女兒要什麼父母都滿足,「關懷周到,無微不至」。上初中時,母親就為女兒辦了銀行卡。到案發前,年僅16歲的女兒便擁有了四張銀行卡。

發展到後來,女兒在家誰都不怕,蠻不講理,如果不給錢,她就對父母大打出手,狠扇耳光。

悲劇發生後,女兒的父親說:「我們夫妻倆採取溫和、講理的方式教育和引導女兒,想了許多辦法,可是並不奏效。複雜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我們無從掌控。」

我能夠理解處於痛苦之中的這位父親為什麼這樣說。要一個人從某種心理情境當中醒來是很難的,尤其是他正在承受有自己一份責任的悲劇後果的時候——想一想,就算可以進行自我反思,那還有什麼用,還能挽回這一切嗎?所以,不如把責任全推出去,減少心理的折磨。

但其他人,卻應該吸取教訓。

即使你對孩子非常好,什麼苦都可以為他吃,而且還教育他要孝順,但如果你溺愛他,在他心理上會發生什麼呢?——「你們對我好是理所當然的,而如果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你們就對不起我,我會恨你們,我要報復!」

就是說,溺愛會挫敗所有的孝順教育和對父母的尊重,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