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環球視野下的中國崛起 四、印度:能趕上中國嗎?

談中國崛起,有國際比較才有說服力,而國際比較中最有意義的大概就是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因為中印兩國都是人口大國,起點比較相近。中國有13億人口,印度是12億人口。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印度獨立於1947年。當時兩個國家都很窮,但印度情況比中國略好一些,因為中國連續經歷了數十年的動蕩戰亂,印度則相對穩定。兩個國家過去幾十年走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半個多世紀過去,中印兩國差別巨大。從世界銀行等機構公布的2010年的統計數字看,印度和中國的差別大致可以概括為2、4、6、10、20和不可比。

2就是中國的糧食產量是印度的2倍,儘管中國的可耕地少於印度。中國的網民數量是印度的2.5倍。

4就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外貿總額、原油產量、發電量等大約是印度的4倍。

6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鋼產量、電視機數量等大約是印度的6倍,而艾滋病人數低印度6倍。

10就是中國吸引外資額大約是印度的10倍,中國的人均壽命也高印度10歲。

20就是中國吸引的境外遊客的數量約為印度的20倍。

不可比就是兩國在高鐵、高速公路、奧運會獎牌總數、婦女地位、貧民窟狀況等方面,兩個國家無法比,中國的情況比印度不知好多少倍。

這些還只是數字上的差異,如果你去印度實地訪問,你可能會感覺這個差距更大。你可以駕車從北京或上海市中心出發,往任何方向開20個小時,你把你一路所看到的貧困現象加在一起,會少於你從印度的孟買、新德里、加爾各答市中心往城外開2個小時所看到的貧困。此外,印度的腐敗程度也高於中國,環境污染也比中國嚴重。西方總覺得「民主」的印度應該超過「不民主」的中國,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印度要趕上中國,還真不容易。

當年英國首相丘吉爾根本不相信在印度這麼一個落後的地方能搞民主,但今天這個制度在印度已經穩定下來,大部分印度人也認可和接受了這個制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制度是成功的。但是一個社會的經濟、文化、教育水準和傳統的力量就像一把鋼矩鐵尺,無情地決定了其政治制度的品質。印度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還是一個相當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其民主制度的品質不高。以我之觀察,印度的政治制度難以創造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些基本條件,如社會平等、土地改革和婦女解放。沒有這些基本條件的實現,印度是無法趕上中國的。

在社會平等問題上,印度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種姓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未能在人的思想層面和社會生活層面真正廢棄這種嚴重違反人權的制度。在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種姓制度依然我行我素。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你去印度農村的小學教室看一看:高種姓的孩子有小木凳坐,有課本念,有小石板寫字;低種姓的孩子坐在地上,沒有課本,沒有石板。為什麼政府不能廢除種姓歧視呢?我得到的答覆是:法律上是廢除了,但這裡的校長、教員和學生都是印度教教徒,大家都覺得這樣做很自然,並不彆扭,低種姓的孩子自己也覺得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在印度教里,賤民信徒去上香,都只能逗留在印度教廟宇的外面,不能進入廟宇。

印度也有不少致力於廢除種姓制度的非政府組織,他們自己辦學,平等對待不同種姓的孩子,精神可嘉,但這些工作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種姓制度實際上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而印度教本身未經歷過宗教改革運動,印度的「民主」體制也無力推動社會革命,結果種姓制度就一直困擾著印度社會。你問10個印度人,有沒有可能在今後30年內消除這種制度,9個人會告訴你「做不到」。印度的賤民階層人口為1.6億,這麼大一個群體沒有真正解放,印度怎麼實現現代化?

持平地說,印度政府為了消除種姓制度做了很多的事情。例如政府部門和公立學校都有給某些種姓的人保留的位置,你申請政府機關和學校的職位,都要填上種姓,因為你可能因此而得到照顧。但在實踐中這些措施都改變不了種姓制度無處不在的事實。種姓制度和職業有關,也與地域分布有關。比方說,孟買會有很大一片街區的居民只食蔬菜,他們不會容納食肉者,也不會接受出售肉食的餐館和商店。不同種姓之間通婚很少。印度的民主選舉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幫助延續了這種制度。在聯邦政府這一級,政黨是全國的,超越種姓的,但是在地方上,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許多地方政黨完全是以種姓為基礎的,這就導致了種姓制度在事實上的永久化。

印度也曾進行過土地改革,但很不徹底。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政府想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但一直遇到巨大阻力。英國人給印度留下的法律包括了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法律。擁有土地的大地主都強調土地改革是違法行為,這些人還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競相成為各級議會的議員,阻擾政府出台任何土改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地主階層在議會的代表比例都很高,使得任何真正的土地改革方案都很難在議會獲得通過。

南亞地區無地農民的人數巨大。即使一些通過土改而得到土地的農民,往往也由於家庭成員多,每人分到手的土地少,無力進行規模經營,最後大都把土地轉賣了。印度的傳統習俗又規定,土地是傳給兒子或兄弟的,而男人往往喜歡進城找報酬更高的工作,留在農村的婦女無力耕作,最後也把土地賣了。印度還有婦女嫁妝的傳統習俗,很多人家把土地賣了,為女兒出嫁辦置彩禮,這也是失地農民增多的一個原因。

印度的婦女解放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辦婚姻、童婚廣泛存在。女子出嫁要向男方贈送大量的嫁妝,每年因嫁妝不足而被活活燒死的婦女成千上萬。在印度教里,一個婦女結了婚,她的丈夫一般就被看作是她的主人。婦女地位低下,阻礙了印度婦女智慧和能力的發揮。雖然印度政壇有英吉拉·甘地、索尼亞·甘地這樣的重量級人物,但與巴基斯坦的貝·布托夫人一樣,這並不說明這些國家婦女地位高,而恰恰說明了這些國家的民主品質的問題,大部分民眾仍然對名人的配偶或後代抱有一種盲目的迷信。

2008年1月我去布魯塞爾參加一個由歐洲政策中心舉辦的中印崛起研討會。我和來自印度尼赫魯大學的傑恩教授分別介紹了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及其對歐洲的影響。傑恩教授承認歐盟和中國的戰略對話已經有相當的深度,印度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他說:「印度還沒有到中國的水平,中國是奧運會級別的,印度只是英聯邦運動會級別的。」該中心的創始人克勞斯克教授是一位資深的學者,他讓我比較中印兩國的政治制度,我說:「民主制度是一種手段,它最終要落實到國家的治理水平。迄今為止,中國的國家治理水平要好於印度。」

實際上,印度民主品質問題集中體現在其政府服務的品質不高。S君是我一個很優秀的印度學生。一次我們聊起了印度政府的品質,他對我說:和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廟宇拜神,你要作出學會一整套世界上最複雜的動作,懂得什麼時候要跪下、什麼時候要趴下、什麼時候要躺下、什麼時候要念經。他說,申請一個護照出國要經過十來個人,排幾天的隊。最後大家都想辦法花錢去買通關係,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S君還對我說,印度掃盲落後也有政治原因:掃盲工作一般是地方政府負責的,而地方政府首腦對掃盲往往不熱心,甚至私下認為文盲越多,自己就越容易在選舉中得票。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印發展模式的差別時也強調政府的作用。

西方也有不少人認為印度是一個法治國家,所以比中國更有前途。實際上你只要去印度實地觀察一下,就知道印度的法律在很多方面已經構成了印度的沉重包袱。幾十年前制定的法律,早已不合時宜,但你要改動卻很困難。最明顯的就是使外商頭疼的印度勞工法。印度的勞工法是一個體系,包括了40多項不同的法律,其中有1926年的工會法和1947年的勞動爭議解決法,公司要解僱一個工人非常困難。這樣的法律看似保護了工人的利益,但實際上則因為阻礙投資,減少了人們的就業機會。一位印度朋友告訴我,他在開封市住了3天,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一大早,開封的環衛工人就開始打掃街道了。他說在印度新德里和孟買這樣的大城市,都做不到這個水準,環衛工人都「組織」了起來,有自己的工會,一半人經常找各種借口不來上班,所以城市總體上很臟。

印度的改革和中國的改革還有一個巨大的差別,這就是中國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和推動改革,印度的很多改革卻只能悄悄地進行。印度雖然有所謂言論自由、媒體自由,但主流意識形態從1947年獨立以來一直是偏「左」的,而現在進行的改革一般被認為是偏「右」的,所以政府很少公開宣傳改革的必要性,大部分印度人也不知道有「改革」這樁事,政府的改革派實際上也是「少說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