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我是個幸運的人。

1983年4月15日上午9點30分,我由北京首都機場搭乘中國民航973號班機經廣州飛往泰國,這是我第一次出國。23年後的2006年7月17日清晨8點50分,我乘烏克蘭航空公司218號班機由索菲亞起飛,經貝爾格萊德飛往烏克蘭,走進了我的第100個國家。如果加上曾去過的香港、澳門、台灣等特殊地區,那麼迄今為止,我已走訪了106個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又有幸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擔任過英文翻譯,親身感受了他作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才略和氣度,以及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趣和性格;隨後我又在一個更廣闊的範圍內,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對中國崛起所產生的決定性的影響,感受到他的智慧對於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的挑戰所具有的意義。

我的世界大串聯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國事訪問」。我80年代做翻譯的時候,有機會陪同不少中國領導人走訪了亞、非、歐、美許多國家。回想起來,常會感慨萬千。

第二類是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我後來去國際組織工作,做翻譯,搞研究,參加世界各地舉行的國際會議,可以說是一種知識會餐,受益匪淺。

第三類是學術訪問。中國的崛起觸動了世界,引起了各國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各國同行探討、交流,甚至辯論各種與中國崛起有關的問題,豐富了自己的學識和思想。

最後一類就是純粹的旅遊,讓心情自由飛翔,感受不同文明的風采和魅力。

細細想來,這樣分類也無必要,因為「國事訪問」並不都是「國事」,放鬆的時候就是遊客。學術訪問也並非總是學術,會議之後便是旅人。一路走來,最終的一切都化為自己的感受、回憶和思考,當然還有那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所見所聞,都會聯想到自己的國家,並因此而獲得某種感悟和認知。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理念不知影響了古今多少人士,我今天也大膽地充當其中一員,做學問的同時,也走遍天涯海角,自然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作為一個中國人,通過旅行、思考、讀書、寫作,並與整個世界進行對話和交流,既是一種難得的機遇,又是一種心智的挑戰。這種難得的心路歷程,值得與大家分享。

我有時也想,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不出國似乎也可以了解天下事,我對外國的知識難道就一定比那些出國少的人多一些嗎?不一定,我生活中也確實碰到過像鄧小平這樣智商極高的人物,他們出國不能算多,但對外部世界的把握之准令人嘆服;不過我也相信這種情況只限於少數智商悟性極高的人,像我這等凡人之輩,還是比較相信自己親眼見過的東西。

一路走來,自己真是有很多的感受可以與讀者分享,但萬事總有個開頭、有個切入點。我反覆考慮後,決定把自己對中國崛起的感受和思考作為切入點,來寫自己百國歸來的第一本書。中國的迅速崛起觸動了世界,觸動了這個世界的許多敏感的神經。我力求從一個比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出發,結合自己對鄧小平思路的感知,對國際政治學的研究,力求用平鋪直敘的中國話語來談談中國與世界,特別是探討與中國崛起有關的熱點問題,再尖銳的問題,也不迴避。我相信隨著世界進入「後美國時代」,世界也將進入「後美國話語時代」,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發展,對於國際問題的認知,應該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價值觀加以檢驗,用自己的話語加以論述。一個只會使用別人話語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沒有分量的,中國崛起的過程也必然是一個中國話語崛起的過程,而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也確實需要中國人的智慧。

國家的命運,有點像人生。人要活得有意義,就最好對自己一生有某種總體的把握,這樣才能活得自信、充實和幸福。同樣,一個民族要真正崛起,也需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種總體上的認知和把握,這樣這個民族才能目光遠大、無懼風浪、國運昌盛。在一些涉及中國崛起的關鍵問題上,自己走的國家越多,形成的比較和感悟也越多,自己竟以為這樣的比較和感悟也可以算是對事物發展的某種總體認知和把握,故不揣膚淺,信筆直書,以求與所有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共同探討這些環繞在心的問題。但願自己所寫的內容對大家有所裨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