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華文明的火炬何以長明不滅

在人類歷史上,不少地方曾燃起過古代文明的火炬,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它們又相繼熄滅了。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在公元前4000年率先進入文明時代,但當該地的文明古國分別在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被波斯和馬其頓征服後,這裡的古代文明就衰落以至中斷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達羅毗荼〔tu塗〕人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燦爛的哈拉帕文化,至公元前1750年左右也銷聲滅跡;而自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後,印度地區長期陷於四分五裂,且又多次被外族所征服,近代又淪為英國殖民地。美洲文明起源稍晚,雖有過光輝成就,但後勁不繼,直到16世紀被渡海而來的歐洲人征服時,其社會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曾登上古代文明峰巔的古希臘、古羅馬,在公元5世紀蠻族入侵後,也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起源早、成就大,雖有起伏跌宕,但始終沒有中斷過。

中華文明的火炬何以長明不滅?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作出不同的解答。在這裡,我們不打算評論這些解答,只想指出:形成世界文化史上這一突出現象必有其物質基礎,這是我們不應忽視的。

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社會的存在、文化的發展,有賴於農業基礎的穩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在其本身農業保持長盛不衰,或能夠從外部取得農產品可靠供應的條件下,其文化和歷史才能持續發展;如果農業衰落或中斷了,其文化和歷史就難以為繼。

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發達的農業,它在農藝和單位面積產量等方面達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它的一系列發明創造不但領先於當時的世界,而且對東亞和西歐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農業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種了幾千年而地力不衰,外國人嘆為奇蹟。

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是什麼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這就是:多元交匯、精耕細作。它是中國古代農業強大生命力的來源。而中國古代農業的這種強大生命力,正是中華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火炬長明不滅的主要奧秘之一。

中國古代農業的這些特點是如何形成的?它包含了哪些主要內容?取得一些什麼樣的成就?——這就是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