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考試製度 第二節 八股文與試帖詩

第五是「起股」,第六是「中股」,第七是「後股」,第八是「束股」。這四個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兩股兩相比偶的文字,共計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其文字繁簡,聲調緩急,都要相對成文,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都很嚴格。八股文的字數,均有明文限制,違者不錄,以後成為定製。八股文形式死板,內容空洞,陳陳相因,千篇一律,要求作者用古代聖賢的思想和口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須按照一定格式和字數填寫,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八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五經》,考生預先就把書中可以作為試題的寫成若干篇文章,或請人代作文章,平時只死記硬背以便臨時僥倖猜中,隨手拈來。也有些儒士專門選編八股文,漸漸成為一種行業,不僅私人編,官方也編,清代八股文選的仿刻泛濫成災。考生們死讀硬背,臨到考場就「剿襲」一番,甚至有隻知八股文,而連本經都不知的。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規戒律,有不少繁瑣而苛刻的要求。專取《四書》、《五經》內容而命題,內容詮釋必須以程頤、朱熹理學家的注釋為標準,不得自由發揮。每篇文章由八個部分組成。

耕織鴻圖肇,農桑鳳詔溫。

巡春民用功,函夏俗同敦。

考禮欽祈谷,歌豳〔bin賓〕重采蘩。

公田皆雨及,法駕屢星言。

推四風清畎〔quan犬〕,繅三月滿盆。

笠看黃壤聚,秭〔zi子〕到綠雲屯。

安土齊趨業,捐租疊沛恩。

萬年衣食裕,壽宇邁羲軒。

八股文與試帖詩束縛士子的思想,流弊甚多,但是世界上的事也並不那麼簡單,事情也還有另外一面。從文章與詩歌的寫作技巧與方法上看,也不能完全否定,從我們研究民族文學史、民族文化史的角度看,它善於變換運用辭彙,重視修辭手段,講究對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韻等等,也不是完全沒有藝術價值的。如江國霜《制義叢話》序所說:「指事類策,談理似論,取材如賦之博,持律如詩之嚴。」意思是說八股文博採策、論、詩、賦諸文體之特點,脫化而來,別為一格,不失其為一種文體。再從考試製度來說,因八股文有嚴格的程式和內容標準,也有利於評分的標準化和客觀化。

試帖詩是應制之作,必須莊重典雅,不能用不庄不吉的字句,據倪鴻《試律新話》卷四載:福州一位舉人,只因詩中有一句「一鞭殘照里」,主考官說他語用《西廂記》,被取消了錄取資格。又如湖南一位秀才,因詩中有「平遠山如畫,溫柔月戀鄉」一句,主考官也認為不庄不雅,沒被錄取。可見試帖詩也和八股文一樣,形式呆板,內容空洞,缺乏生氣,沒有作者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所用的文體,採用排偶文體,稱為「八股文」。說到八股文,可追溯到宋元時期,王安石罷詩賦、帖經、墨義,改以經義取士。元代士子考試用經義、經疑。明初鄉試會試的文字程式,稱《五經》文、《四書》義,八股文格式正式形成。衍至清代,更為盛行,成為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文體。

第四是「入手」,「起講」後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題,稱之為「入手」。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在談到八股文時說:「這原非聖賢之制撰,焉能闡發聖賢之奧,不過是後人餌名釣祿之階。」這個批評是實事求是的,反映了實情。

次是「承題」,承接破題的意義而引申說明之,語言明快,意義連貫,承上啟下,進一步作主題的補充。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承題可作「夫人孰不學,而志於學者卒鮮。此聖人所為自信於十五時歟」(引自《紅樓夢》第八十四回)。「破題」與「承題」文字不多卻很重要。在《紅樓夢》第八十四回中,賈政查閱賈寶玉的「窗課」,即塾中習作的八股文,只對三篇文章的破題與承題進行了一番評論,就可了解文章的全貌,因為它們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清朝科舉考試中,除八股文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文體,就是「試帖詩」,又叫「五言八韻詩」,也是一種形式古板、要求嚴格、不能隨意抒發情感而只能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詩題。它是五言的,共16句,首尾各兩句可以不用對偶,其餘各聯必須對偶,限定以某字為韻,在題目旁須註明「得某字」韻。詩的結構大致和八股文相同,首聯名破題,次聯名承題,三聯如起股,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結聯如束股。首聯和次聯,須將題目字眼全部點出,如題字太多不能全點,也要把要緊的字眼點出。結尾要頌聖——讚揚皇帝、歌頌時政。例如有詩題為「賦得敦俗勸農桑(得敦字)」,這是用唐玄宗的一句詩「敦俗勸農桑」為題。清代嘉慶年間楊庚的試帖詩如下:

開頭叫「破題」,說明文章題目的意義與內容,文字簡練含蓄,把題義破開,類似我們今天常說的點出文章「主題」。如試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破題可作「聖人有志於學,十五而已然矣」(引自《紅樓夢》第八十四回)。

「破題」、「承題」、「起講」這三個小部分合起來也被統稱為「帽子」,只是說明題意。

魯迅說:「八股原是蠢笨的產物。一來是考官嫌麻煩——他們的頭腦大半是陰沉木做的,——甚麼代聖賢立言,甚麼起承轉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難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來,算是合於功令的格式,用這格式來『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輕重。二來,連應試的人也覺得又省力,又不費事了。」讀書人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上,的確只能變成酸腐迂拙、不學無術的蠢才。所以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秦始皇只坑埋了400餘名儒生,而數百年來八股文坑害的知識分子又何止千萬!這種僵化死板的八股文,既無學術價值,又無實用價值,只是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思想工具。清初有個醫學家徐靈胎,號迴溪,著有許多首「勸世」的「道情」(一種民間小調),學名為《迴溪道情》,其中「刺時文」一首云:

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材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道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指講解經書與指導寫八股文的書),店裡買新科利器(指仿刻編印的八股文選)。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茲錄《初學玉玲瓏》書中《事君能致其身》 一文為例,以見八股文的結構、形式和內容之一斑。

這篇八股文的題目出自《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意思是說,侍奉父母,能夠竭盡能力,服事君上,能夠忘己忘家。這篇八股文即以此為依據,大意是說:能全心全意以事奉君主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盡自己力量去做事還是容易的,但要能把自己全部身心徹底奉獻出來是很難的。如果一個人出去做官,能遵循禮義,而國不忘家,公不忘私,那還不能算達到臣子的最高要求。作為臣子應該具有賢人之賢,以在家中修養好了的品德奉獻於朝廷,豈能辜負帝王對其輔佐者的殷切期望?如在家裡能以誠心侍奉父母,那麼對國家就能以忠心侍奉君主,移孝為忠,所以朝廷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我曾看到服事君主而不顧其身的人是這樣的。作為大臣,能開誠忠告,調和事理,凡自己能做到的,應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歷盡艱辛。作為小臣,能使臣下親附君主,輔助完成公務,凡自己能做到的,應全力以赴,鞠躬盡瘁,與人相處。古時候人服事君上就是這樣,我豈能不學習他們不效法他們嗎?所以服事君主從內(主觀方面)來說,在於使自己品德高尚,百姓歌頌,樹為準則,自己本身並不會居其功,因為自己很久就已將全部身心奉獻給君主了,豈只是《詩經·小雅·天保》篇為君主祝福的詩歌所表達的那些情感?服事君主從外(客觀方面)來說,即使一月三捷,萬方景仰有道之聖人,而他自己仍感到不足,因為自己早已將全部身心奉獻給君主了,豈只是《詩經·小雅·採薇》篇為君主奉獻的詩歌所表達的那些情感?噫!服事君主如此,不努力學習與修養品德而能做到嗎?又何況服事君主還不止這些呢!

「盡其誠以事君,其能亦不易矣。(破題)蓋事君者多,而能致身者少也。如其能致者乎?其誠不又盡於事君哉。(承題)嘗謂出而筮仕,則事君之日長焉。(正拍事君)第慮循拜颺之虛文,而國弗忘家,公弗忘私,未可許為臣道之已至也,(起講)若夫其人而賢賢之誠也,願致仕者不外好德之士,修之家者獻之廷,豈徒負股肱之寄。(起股前股)且其人而事父母之誠也,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順乎親者獲乎上,自不惜膂力之剛。(起股後股)吾蓋觀於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