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清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十八節 曾國藩教子書

《曾文正公家訓》是清末曾國藩教子書的彙編。這本家教書信集,在清末至民國年間,數版印刷,廣為流傳。近幾年來,因家庭教育引起重視,這本書信集又經人整理和增補,以《曾國藩教子書》再次問世。

曾國藩(公元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近代史上他是殘暴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元兇,又是與李鴻章、左宗棠等大力興辦洋務事業的頭面人物,所以他給予後世的形象是一個十分殘忍而又複雜的封建官吏。

事實上,曾國藩本不是行伍出身,而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的讀書人。他自幼熟讀經史,博覽群書,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舉進士入仕後又曾專攻程朱理學,是一個學識非常豐富的學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他因丁母憂回家,時太平軍出廣西,下兩湖,他奉命幫助地方辦團練,著手創辦湘軍,由此步入與太平軍為敵的道路。後來因他鎮壓太平軍有功,被清王朝封為一等毅勇侯,死後謚「文正」。《曾文正公家訓》所收錄的百餘篇家書,正是他在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間所寫的。因為這20年間他一直在地方總督軍務,家室難以隨從軍旅。

曾國藩的教子書,反映了他的家教精神與方法。其精神主要是「愛之以其道」,這就是說愛子要以健康的教育來塑造他的品德,培養他的才能。其教育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勸誡子孫專心致志讀書修身,明確家庭教育目的。曾國藩在家書中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還說:「爾等長大之後,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於見功,易於造孽,尤易於貽萬世口實……爾曹惟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做官。」他認為大富大貴靠不住,讀書可以變化氣質,陶冶性情,當官不自在,錢財過多也是助長驕奢惡習以致使人身敗名裂的禍源,由此他反覆勸誡他的子孫「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認為讀書明理做人才是他家教的真正目的,尤其在亂世中更是上策。

(2)力戒奢侈,刻苦謹慎,衣食當與寒士相同,著力培養子孫勤勞謙遜的品德。他告誡兒子紀澤:「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傲字」。因為「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他對兒子紀鴻講:「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他熟讀經史,深知來自草莽的「布衣卿相」,雖然出身寒門,但他們在艱苦環境中長期磨練,有吃苦耐勞的毅力和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一旦擔當天下大任,就敢作敢為,能成就大事業。而富貴之家子弟,驕奢懶惰,養尊處優,胸無大志,以致多數人淪為庸俗之輩,於世無用。由此,他告誡家人「斷不可積錢買田」,子孫「全靠自己掙扎發憤」。他不僅對男兒這樣要求,而且對女子也如此教誨。他說:「凡世家之不勤不儉者,驗之於內眷而畢露。余在家深以婦女之奢逸為慮。」他囑咐子女「一切以勤儉二字為主」,女兒在鄉間擇婿為佳,不要追求「門當戶對」,而且嫁出的女兒「不可戀母家富貴」,要「柔順恭謹」,孝敬公婆,同時「不可敬遠親慢近鄰」。認為「兒女愈賤愈易長大,富戶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夫婦視兒女過於嬌貴,旦視而暮撫,爪膚而搖本,「愛之反以害之」。

(3)廣博學習,嚴格要求。做人和做學問注意身教,不一味責備子女,而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與子女互相討論,積極誘導。曾國藩在家書中,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輔導子女的知識學習方面。他要求子女廣博地學習儒學著作,精通四書五經,同時要兼習天文、歷史、文字訓詁音韻之學、《幾何原本》、書畫等等。他要求兒子除習十三經外,還必須把《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古文辭類要》以及他本人所抄的《十八家詩集》等11種書作為必讀書。在治家學問方面,他要求子女熟讀清人張英的《聰訓齋語》和清聖祖康熙的《庭訓格言》,因為此二書,「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其子女,他生平在學問上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是為一恥;每做一事治一業,往往有始無終,是為二恥;寫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屢變而無所成,是為三恥。鑒於他自己的不足,告誡子弟要記住這個教訓,認真研習天文歷算,作事要善始善終,寫字要圓勻敏捷。只有這樣,將來有為之日,受用無窮。他不僅在道理上講明了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還具體指導兒子怎樣學,如先學什麼,次學什麼,態度應如何,凡此等等,彷彿老師站在學生面前口耳相授,耳提面命。

曾國藩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應當說是極有封建特權的大官僚,然而卻如此鄙視特權,注重子女的家教,使子孫個個成才。百年之後,再讀其教子家書,不能不說他是一個聰明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