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清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十二節 張母家教

清朝大學士張英之妻姚氏,是一位身體力行、注重言傳身教的賢妻良母,受到康熙皇帝的特別讚揚,其為人美德和家教故事流傳至今。

姚氏,安徽桐城人,出身於一個知書達禮的窮秀才之家。自幼讀書明理,是個極賢惠而有才學的女子。當時,求婚的富家大戶絡繹不絕,姚氏卻不貪富貴,不圖享受,偏偏選擇了一個家徒四壁的窮書生張英。姚氏父母尊重女兒的選擇,支持她以自己的正直和勤勞,創造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姚氏給張英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學習的動力。白日里她辛勤勞作,料理家務,勤耕苦織,以便讓張英全神貫注地刻苦攻讀,晚上她和夫君在一起講習詩文經書,切磋知識學問。在賢妻的幫助下,張英學問不斷長進,後來考上了進士,成了讓天下士人仰慕的翰林。

張英在翰林院供職,俸祿並不多,加之家底薄,又接二連三地添了幾張吃飯的小嘴巴,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張英除用心供職之外,對家庭生計卻毫無辦法,妻子從不責怪他。她對於清貧的生活很習慣,而且很善於以節儉的方法度過難關。家裡到了揭不開鍋的日子,她靠典當衣服或賒欠米錢來解燃眉之急。儘管如此,她還一再告誡子女和寬慰丈夫,要安於現狀,萬不可有非分之想。

有一次,一位友人知道張英家境艱難,慷慨以千金相贈,張英堅辭不受。回家後,張英與妻子談起此事,妻子支持丈夫的作法,並說:「貧家或饋十金五金,童僕皆歡喜相告。今無故得人千金,人要問錢從何處來,能不感到羞慚嗎?人不要怕家窮,只怕志窮。」一席話,說得丈夫熱乎乎的,子女們在一旁也深受教育。後來,張英的官越做越大,俸祿也日漸增長,家境大有好轉。即便如此,妻子仍一如既往,更加儉樸勤勞,更加嚴約子弟。一天,一親友派婢女到張英家找姚氏辦事。到張家後,看見一婦人正縫補舊衣服,以為她是張家的傭人,便問:「夫人在哪裡?」婦人從容地站起來答應:「我就是。」婢女見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學士夫人,不禁驚恐失色,深感慚愧和敬佩。張英也自始至終保持了廉潔勤政的操守。60歲時,他仍然請妻子親手給他縫製棉衣禦寒。夫唱婦隨,勤儉持家的家風,不僅給張英帶來了一生的清名,而且也熏陶教育了張家子弟。

張英在朝做官,政務繁忙,家務和子女教育幾乎都拋給了妻子。作為四子一女的母親,姚氏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白日里她一邊勤縫苦做,一邊敦促和輔導子女的學業。天長日久,這位賢良的母親為子女的教育漚盡心血,以致她的四個兒子張廷瓚、張廷玉、張廷璐、張廷瑑,都先後考上了進士,女兒張令儀也博學廣識,有《蠹窗集》行世。四子中,張廷玉尤其突出,他步父親的後塵,舉進士後就被選入翰林院,併入值南書房,為康熙皇帝進講經史。康熙皇帝曾對左右大臣們說:「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清史稿·列女》)

子女的成長,是與父母的教育分不開的。良好的家風,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來樹立,以言傳身教來形成。姚氏作為張英的賢妻,能勤儉持家,同心患難,支持丈夫拒收饋贈,保持清廉不染;作為兒女的良母,始終不忘以勤儉為本教訓後代,盡心擔負教育子女之責,遂使子女個個成才。可見,一家的興盛與家庭主婦密切相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