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清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十節 賢母教子三則

王冕〔mian免〕是元朝末年的著名畫家和詩人,他的成才來自於他母親的關懷和發現。王冕的父親是一個勤勞的農民,因家境貧困,只得讓年僅七歲的王冕放牛。可王冕十分渴望讀書,他經常丟下牛,躲在村學堂的窗外聽老師講課。這樣,他不知挨了父親的多少次痛打。王冕的母親十分心疼兒子,儘管家裡窮得叮噹響,她還是好說歹說,勸丈夫讓兒子上學。王冕上學後極刻苦用功,家裡沒有油點燈,他隻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廟裡,坐在泥菩薩的腿上借著長明燈的亮光讀書,往往一直讀到天亮。他的這種勤學精神感動了一位很有學問的韓姓先生,並把他收為學生。儘管王冕學習進步很快,可他的父親總想讓兒子放下書本跟他一起種地,在這種情況下王冕的母親總是想法子開導他父親,從而使王冕通過勤奮學習成為一位聞名天下的畫家和詩人。

周桂夫人是明代大散文家歸有光的母親。歸有光四歲時,她就開始教兒子識字,以致他七歲時就上了縣學。歸有光在一篇題為《先妣事略》的文章中,懷著無限的哀思之情記述了他母親嚴格教育他的事迹。如他有時厭學,母親就嚴厲批評和教育他,讓他不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寒天暑熱,都不能曠課。每天晚上,母親總是點亮油燈,領著有光的弟弟和妹妹坐在桌邊,留出靠近燈光的地方讓他讀書。常常弟妹都睡著了,母親仍在陪他讀書,督促他把每日的功課做好,並鼓勵他大量閱讀其他書籍。天長日久,歸有光打下紮實的學問基礎,年輕時就成為很有名氣的散文家。

清朝中葉的蔣士銓,是與袁枚、趙翼齊名的「江右三大家」之一。他的成長全靠母親的苦心教育。蔣士銓家裡貧窮,蔣母從早到晚辛勞紡紗織麻,可是在她勞碌奔波之餘,總不忘教育兒子識字讀書。士銓四歲時,母親為了教他認字,就劈了一把細竹絲,按照點、橫、撇、捺分別組成不同的字,教士銓認識。開始每天教一兩個字,後來增至八到十個,認識後拆開又拼新字,認認拼拼,反反覆復,使士銓掌握了大量的漢字。士銓六歲時,蔣母就教他握筆寫字。七八歲時,蔣母一邊織布,一邊把書本放在她的膝蓋,讓士銓坐在膝前,一句一字地教他讀書。冬天的夜晚,母親解開棉衣,讓士銓貼胸坐好,並用薄被蓋住他的小腳,陪他照樣攻讀不止。有時士銓讀累了,就在母親懷裡打個盹兒,等他稍一醒動,又催他繼續學習。蔣士銓後來長大成人,成了著名的大學問家。為了報答母親的教育之恩,他請了一位老畫師,按照這些事畫了一幅《鳴機夜課圖》,並且親自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鳴機夜課圖記》,這一圖一文,在當時為人們廣為傳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