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清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九節 姑母為師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和科學家方以智,學識淵博,兼通文理,博貫中西,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學術巨匠。他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葯地炮庄》、《東西均》、《易余》、《博依集》、《一貫問答》、《浮山前後集》等10餘種著作,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然而,誰敢相信,方以智的嚴師竟然是他的仲姑方維儀。

方維儀(公元1585—1668年),字仲賢,自幼受家學影響,打下紮實的學問根底,常自嘆生不為男子以樹業於世。她17歲出嫁同里姚家,然婚後不久,丈夫一病不起,成了寡婦。次年她生下遺腹子,不足周歲,又不幸夭亡。悲痛欲絕的打擊,加之婆家虐待,後含憤復歸父母家寡居,守在清芬閣中,在織飪之餘潛心詩文,唱和於姐、弟婦之間。她學貫經史,工詩文詞,著有《清芬閣集》行世。此外,她善長書法繪畫,造詣精深,年70餘,猶能楷書描畫不倦,其作品被人視為珍品,清人馮金伯著《國朝畫識》,稱方維儀的妙品「三百年中大方名筆,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

方維儀寡居娘家,由於她的學識高深和品行端正,受到家人的尊敬,諸弟侄進見,無敢不肅,以致被弟婦和子侄奉為老師。方維儀在清芬閣以女師自居,先教導弟婦吳令儀的詩文和書法繪畫,吳令儀的詩翰很有長進。可惜吳令儀年30早逝,遺下兒子方以智和女兒方子躍。方維儀以姑母代行母職,一方面協助家人撫育侄兒侄女,一方面在清芬閣給子侄講授經書、詩文。以智的妹妹跟姑母學久,習禮能文,其書法繪畫皆酷似方維儀,成為桐城有名的才女。方以智更是受到姑母的精心培養和教育。他在《膝寓信箋》中說:仲姑「憐我喪母而撫教之」,「撫余若子者八歷年所,無間色矣」。

在仲姑的教導下,方以智極其刻苦用功,15歲時,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奇。以智從小亦羨慕姑母的詩文書畫,但姑母認為男兒應以天下國家為己任,鑒於明末戰亂頻繁,政治動亂,她希望侄兒能成為頂天立地的救世英雄,所以盡心儘力地以高標準嚴要求培養他,以她廣博的學識教導侄兒用功於經世致用的大學問,除經史子集之外,還授以醫學、律學、兵學、禮樂等,同時還鼓勵侄兒廣泛涉獵物理、科技。

方以智在明末清初動亂之際,雖然因客觀原因未能成為姑母所期望的救世英雄,但他在學術上則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凡天人禮樂、律教、聲音、文字、書畫、醫藥,下逮琴劍技能,無不析其旨趣,著書數十萬言,名流海外。」(《桐城耆舊傳》卷六)方以智對姑母的撫養教誨一直銘刻在心,永誌不忘,在《膝寓信箋》中深情地寫道:「賴有仲姑提?,是小子之幸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