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清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三節 明太祖家教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從小放過牛,討過飯,當過和尚,在軍旅生涯中開始學習文化,由於受到儒師的指教,懂得治國平天下。因此,他不僅是一位以武力奪取天下的開國君王,而且也是一位尊師重教的父親。

像所有的父親一樣,朱元璋也望子成龍心切。在干戈搶攘的歲月,他指揮金戈鐵馬攻城掠地,每攻下一城一地,頭等大事就是訪搜名師,或收為幕僚,或延聘為家師。在佔領金陵後,他修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存放其中,聘請四方名儒至堂中教授諸子。如名儒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都有治亂安邦的雄才大略,受到朱元璋的敬重。在戰亂中,朱元璋恢複儒學,以宋濂為儒學提舉,並將長子朱標遣送儒學受教。建國後他更是尊師重教,命名儒入禁中文華堂為諸王子授業。宋濂為太子師先後10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規勸,並教以國家政教及前代興亡史事。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為了加強諸王子的教育,朱元璋還建立了經筵日講制度,慎選翰林院文學之士入值諸王子府給諸王子進講經史,並根據諸王子的年齡和學習程度制訂系統的教學計畫,嚴格教育訓練。

除延師教子外,朱元璋從不放過一切機會對諸子言傳身教。如在戰爭年代,他讓兒子和老師跟隨軍旅之中,親眼目睹他和將士血戰沙場,鍛煉兒子的膽識和學慣用兵之道。每一戰鬥結束,他總要讓老師給兒子講習兵法,結合實戰的勝敗,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他要求兒子像將士一樣過著艱苦的軍營生活,甚至讓他們參加刀光劍影的戰鬥。後來,他讓人將古代的孝行典例和自己艱難征戰的經歷繪製成圖文並茂的教材,頒賜給諸子早晚觀覽,以培養他們勤儉勞苦的品質。他告誡諸子:「富貴易驕,艱難易忍,久遠易忘。」

為了使兒孫們不忘創業艱難,使兒孫敬守祖法,他命儒師精心編撰了兩部書,頒發諸子學習。一部是《昭鑒錄》,選輯了自漢唐以來藩王善惡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強調了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必要性;一部是《祖訓錄》,精選了他平時教育諸子的訓言,要求每人抄寫在自己所居王宮正殿內宮東牆壁上,隨時觀覽自省,以銘記他的教誨。

朱元璋曾對諸子的老師說:「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一言笑斥其妄,一飲食教之節,一服用教之儉。恐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為了讓兒子們知道民間疾苦,在他們年長時讓其離開深宮,到老家鳳陽生活一段時間,更多地接觸民間生活。他的四子朱棣即明成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朕少時嘗居鳳陽,民間細事,無不究知。」

在宮中他亦隨時教誨諸子。一天,他退朝還宮,諸子侍奉身旁。當他們父子來到一片空地時,他對諸子說:「此非不可起亭館台榭,為游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商紂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欲作露台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判,爾等當記吾言,常存敬戒。」(《明太祖實錄》卷三七)

由於朱元璋平時注重家教,所以他的兒子們成年後大都很能幹。太子德性淳樸,深知國政,二子、三子、四子分別封藩西安、太原和北平,成為藩屏北邊的支柱。五子頗有文才,著《元宮詞》百章,又著有《救荒本草》,選出400餘種可救荒的草類,製成圖譜,加以注文,不僅可助於救民饑荒,也是一部難得的植物學專著。八子、十子、十一子都以精通文學和禮賢下士而聞名。十二子文武全才,曾開景元閣,招納文士校讎圖籍,儼然有名士之風。十七子尤以文武全才和足智多謀受到朱元璋的鐘愛,他撰有《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著作數十種,還通曉音律戲曲。所有這些,都是注重家教的結果。

注重子女教育,百姓人家都不難做到。但像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用心於諸王子的家教,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是少見的。客觀上朱元璋的家教不僅成功地造就了他的兒子們,為明初幾代的政治奠定了基礎,而且他的示範作用也影響了百官。上行下效,有明一代的家教風氣,歷200餘年不衰,以致才子輩出,名家如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