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宋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八節 宋代名臣家教舉隅

宋太祖注重文教,要求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此,仕宦之家的家教以應科舉為指歸,出現了無官不重家教,無家教不圖功名的社會風氣。此風氣一經形成,加上科舉制的強化,遂成為宋元明清諸朝經久不衰的傳統,影響深遠。

宋代的名相范仲淹的家教,可以說是很有代表性的。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後裔。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朱氏,他易姓朱,取名說。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揮淚辭別母親和繼父,遠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拜戚同文為師。在求學期間,生活艱苦。冬天,他十分疲勞時就以冷水洗臉,常常學習到半夜三更。平時常以糜爛的剩粥充饑,富家子弟不願與之為同窗,而他卻以苦為樂。由於他心懷壯志,發奮攻讀六經,後精通儒經併兼善辭章,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進士出身。范仲淹自登上仕途以後,不僅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為宋王朝盡心盡職,而且以此作為家教銘訓,教育他的子孫。如他的長子純祐,10歲時即讀諸子百家書,文章也寫得十分漂亮。為了促進教育家胡瑗在蘇州倡辦地方官學,他把純祐送到州學,讓他來作州學生的尊師勤學表率,從而使蘇州儒學的貴族子弟盡改不尊師教的惡習。當時,范仲淹在蘇州為官,家庭教育的條件自然優越,之所以讓兒子入就州學,一方面是以實際行動支持胡瑗革新州縣學教育,另一方面他注意以自己的家教來表正屬官。他的兒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都因受到他的良好家教而卓然獨立於世,德才兼備,為眾官僚們所稱道和效法。尤其是次子純仁,范仲淹不僅自己著意栽培,而且他還請門下賢士胡瑗、孫復、石介、李覯〔gou夠〕等人精心輔導。純仁常學至夜分,夏天在帳子內燃燈讀書,帳頂被熏成黑色。後來他考取進士,官至丞相,而終生繼承父親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品德,廉潔勤儉,為世人稱譽。歷史上,范仲淹以廉潔勤儉、大公無私的品德造就仕宦家風的家教,其影響是深遠的。如後來的大臣司馬光等人就曾以《家范》訓誡其子弟,很多內容是效法范仲淹家教的。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們之所以有非凡的文學成就和高尚德操,也是與其父母的家教分不開的。其父蘇洵,文史上稱為「大蘇」,不僅文章名聞天下,而且博通經史和諸子百家,這給兒子蘇軾、蘇轍的文化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蘇軾在10歲時,父親外出四方遊歷,他的教育由母親程氏負責,所讀之書除儒家經典外,史書以及先秦兩漢名家如老子、莊子、韓非、賈誼、陸賈、揚雄、董仲舒等人的著作,都無不廣博閱讀。其弟蘇轍比他小兩歲,亦在母親的教導之下。後來兄弟二人同時考取進士,他們的文章為宋仁宗、宋神宗所嘉獎。據史書記載,神宗在宮中閱讀和欣賞他們的文章,飯菜擺在桌上都忘記了就餐,還拍著桌子連連叫絕不已,稱讚蘇氏二兄弟是「天下奇才」(《宋史·蘇軾傳》)。蘇軾生性剛直,屢忤權貴,終身只做得個地方州郡官,蘇轍卻官至宰相。儘管他兄弟倆在仕途上有窮達之別,但他們對子女的家教是同樣重視的,也都有成就。蘇軾的三個兒子即蘇邁、蘇迨、蘇過,俱善寫文章,亦都登入了仕途。蘇軾不僅親自教育他的兒子,而且還教導他的族孫。如其族孫蘇元老,幼時孤貧,在蘇軾和蘇轍的教導下勤勉學習,後長於《春秋》,且善寫文章。當時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初識蘇元老,粗讀他的文章,十分驚奇,說元老是「蘇氏之秀」,嘉許蘇軾和蘇轍對他的教導之功。後來,蘇元老舉進士,官至國子博士、太常少卿,並有詩文流傳於世。可見,蘇氏的家教是以重文學見長的。

宋代的名臣,幾乎沒有一家是不注重家教的。但是各家的家教其成功經驗卻不相同,這主要因為仕宦之家的長輩對其子女的個性特徵的認識以及教養的方法有區別。相傳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鄭氏親自教他學習文化。家裡很窮,鄭氏就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教歐陽修認。這個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聿仿畫荻」。南宋的名將岳飛,相傳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死於水災,他的母親亦因家貧,製作沙盤來教他認字。後來他應徵參軍,岳母對他進行忠君愛國教育,為了使他永記教導,在他的背上刺有「精忠報國」四字。岳母刺字的故事,數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將官之家的家教楷模,而且也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進行愛國主義的家庭教育的生動寫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