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宋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一節 唐宋時期的家教特點

隋朝在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之後,開始出現了全國大統一和文化繁榮景象,但隋朝的國運不長。唐代繼隋朝之後,在文化上有很多開拓和創新,如完成自漢以來的儒家經學的總結,大力發展學校教育,推行以科舉考試取士的選士制度等,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重視教育的風氣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庶族地主通過教育和科舉的途徑登上了政治舞台,出現了「讀書做官熱」。宋代沿襲隋唐的科舉取士制度,而且特別注重文化與教育,由此在整個社會自皇室宗親貴族階級至官僚階層和廣大平民之家,都把家庭教育作為政治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概括說來,唐宋時期的家教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從皇家的家教來看,開始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學校體系。如隋代最早在東宮設置「門下坊」和「典書坊」。門下坊設左庶子、內舍人和錄事諸官,典書坊也設庶子、舍人、洗馬諸官,這些官員主要從事皇太子的文化與道德教育。唐代除三公三少外,還設有太子賓客,並設置詹事府統管東宮政教,詹事府內設左右諭德官專門諷諭規諫皇太子。唐代將隋代的門下坊改為左春坊,典書坊改為右春坊,在貞觀年間又專為皇太子設置崇文館,設學士官,並建有東宮圖書館,所藏大量圖書為「秘書」,專供皇室子弟教育使用。宋代為了加強皇太子的教育,增設詹事講讀官、太子侍讀、太子侍講官等,並設置資善堂為皇太子及其他諸王子的肄業之所。資善堂的教官有翊善、贊讀、直講、說書等。南宋初還在東宮門內建有書院,因為書院是民間興起的文教機構,不能體現皇家教育的特殊性,所以後來又棄書院之名改為「學新堂」。

其次,由於科舉制度的推行,刺激了廣大庶族地主階層和少數平民之家的讀書興趣,使得家庭教育越來越與科舉考試緊密結合在一起,「望子成龍」成為家庭教育的動機和目的。在一利益,於是延師教子的風氣常盛不衰。一些富家大戶人家,也紛紛興辦「家塾」,或者聯合數家或一族,建立私塾性質的學校,延聘當地或外地的名師任教。這樣,家庭教育也日益與學校教育聯繫起來,以至出現了家庭教育學校化的傾向。

此外,唐宋時期的家教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封建綱常的禮教在家庭教育中佔有重要位置。禮教,在漢代就以三綱五常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出現,並貫徹在各類學校教育中。唐代以後,特別是宋代理學家把「禮」解釋為與「人慾」對立的「天理」以後,禮教不僅有了成套的理論和實踐要求,而且隨著家庭教育的學校化,日漸滲透到家庭教育的實際活動中。在唐代和宋代,《家范》、《家規》、《治家格言》之類的禮教內容,開始豐富和完善起來,它對於封建社會後期家風的形成也很有影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