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十二節 孟母家教

生於戰國時魯國鄒(今山東鄒縣)的孟軻,是繼大教育家孔子之後的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歷來被人們尊為「亞聖」。由於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所以他的思想很自然地被納入孔子學說思想體系,而且合稱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被統治階級尊奉為統治思想,孔、孟的地位之高,就連歷代的封建帝王也望塵莫及。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雖然他出身貴族,但實際上他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並沒有享受到貴族子弟那飯來張口和衣來伸手的特權生活。孟子的父親死得很早,其撫養和教育完全仰仗他的母親。孟母是一位勤勞而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她在中國家庭教育史上享有盛譽,尤其是「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故事。

孟子自父喪之後,孟母所居住的房舍處在墓地旁邊。孟子自幼是一個天性活潑的孩子,喜好遊戲,每天在墳墓之間的空地里,學築土墳。孟母意識到這裡不是讓孩子呆的地方。於是把家遷到熱鬧的集市旁邊,她以為人多熱鬧的地方可以使孩子見聞豐富,學到做人的本領。哪知,小孩天生愛模仿大人的行為。孟子的遊戲儘管不再築墳,但卻學著買賣人拉腔拉調地整天吆喝,活像一個小商販。孟母很不滿意,認為這裡也不是教育兒子的地方,於是又把家遷到學校的旁邊。從此後,孟子的遊戲改為模仿學校的師生,設俎〔zu祖〕豆揖讓進退,對禮樂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孟母注意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主動選擇居處,乃至三遷其舍,最後使孟子培養了好學的興趣,長成之後學六藝,好儒術。

孟子上學之後,進步很快。幾年的功夫,他自覺學有所成,感到自滿自足。一天,他高興地回家告訴母親,他準備停止學習了。孟母正在織布,問兒子:「學到什麼程度就可以算到了頂呢?」孟子回答:「自己以為行了就可以了唄。」孟母一聽,二話沒說,就抽刀砍斷了紡線。孟子見此情形,膽怯地問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孟母說:「孩子啊,你現在廢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些紡線一樣。有志之士求學問是為了建立功名,干大事,所以學問要求廣博,以致居則安寧,動則避禍。今天你廢止學業,不求進步,這種做法的結果必然是使你將來只能成為一般的庶民,不僅有勞役之苦,而且有當兵之禍。這與我終日靠織布謀生有什麼區別呢?你求學半途而廢,難道能夠使你今後的妻子兒女有衣穿,長年不餓肚子嗎?婦女尚且不能丟下謀食的勞動,男子漢如果不加強修養道德,就會墮落,不去當竊盜之徒,就勢必去服勞役或當兵。」孟子聽了這番話,深有觸動。從此旦夕勤學不輟,倍加用功。後來,他遠離家門,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為師,認真研讀《六經》,不僅深得儒學真諦,而且還把儒學弘揚光大,成為天下名儒。

「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如何,且不去管它,但這兩則故事卻反映了中國古代具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歷來望子成龍的父母,總是把孟母作為家教的楷模;她那注意環境教育和善於耐心啟發誘導的方法,也成為古代家庭教育的寶貴經驗。在今天,你如果有機會參觀孟子故居,仍然還可以看到那兩塊紀念孟母家教風範的豐碑——「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處」的石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