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八節 四民家教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井田制和宗法家族制的崩潰,在農業上,從前那種「千耦其耘」的大批奴隸集體耕作的現象沒有了,出現了個體家庭佔有私田的勞作方式;在商業上,也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制度;在學術上,由於私學的興起也打破了「學術官守」,即學術為官府所壟斷的局面。由此,隨著社會制度的劇烈變化,社會分工把統治階層以下的社會成員大體上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型。

《管子·小匡》把士、農、工、商稱為「四民」,提出將他們按照職業性質的不同,分別安處於學校、田野、官府、市井等地方,並讓他們按照家業世傳的需要施行自己的家庭教育和職業訓練。據後人考證,《管子》一書很可能不是或不全是管子或管子學派的作品,但它客觀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工的出現和士、農、工、商家教的存在。

士的家教,在上文已經提到文士和武士,他們注重文化知識和做官素養的訓練,「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內容。此外,還有一種以某一技藝謀生的士,即歷史上稱為「疇官」的知識分子,其家教值得介紹。

「疇官」,本是周王室掌握科學技術以服務於貴族的官吏,他們子就父學,世業家傳。但在西周末年由於王室衰微,財力不足,不能養活眾官,於是疇官及其子弟分散民間,成為依靠家傳技藝謀生的士。這些士與那些著書立說、「搖唇鼓舌」的文士不同,他們身懷絕技,如對器械製造、天文、歷算、醫學、冶金、御車、農學等技術有較深造詣。憑著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既可以用以謀生,又可以步入仕途。因此這類士人的家教主要是技藝的傳授,教育方式主要是以師帶徒,注重基本功訓練的觀察與實驗。一般說來,這類士人的家教,具有相當的保密性,傳子不傳女,甚至有些絕技只授長子,不授次子,對於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種具有保密性的家教,一旦後繼無人,家業中斷,就會造成絕技失傳。漢人褚少孫曾指出:「父子疇官,世代相傳,其精微深妙,多所遺失。」(《史記·龜策傳》)這種現象在醫學和冶煉術方面十分明顯。

農民的家教,其教育內容主要是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如審時耕種,製作農具,利用土地,識別苗莠,種植的疏密,適時施肥,以及適時收穫和貯藏等。除了生產技術之外,農民的家教還很注重觀察四時季節的變化與種植的規律,同時也很重視其子弟的勞動態度的教育,「少而習焉,其心安焉」,故農家的子弟質樸勤勞。

工民之家的家教,各依其所從事的職業而定。也主要是做工技術的傳授。父子之間,「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從而使世業家傳。

商民之家,其家教內容主要是市井商賈之事。它包括對凶飢、國變和四時的了解,對商品產地和市面行情的觀察,以及對商品的購買和出售的規律的認識等。商民之家以贏利為目的,父子之教,「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旨在使其子弟掌握經商本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